一个多月前的5月9日,来自金地、金科、中国建设集团、远大住工、绿地、碧桂园等地产生态链上著名企业的几百位大佬,齐聚四川宜宾,见证了中国房地产业协会数字科技地产分会的成立。
▲中国房地产业协会数字科技地产分会正式成立瞬间
中国房地产业协会副会长、金地集团董事长凌克,担任中国房地产业协会数字科技地产分会会长;金科联席总裁方明富,担任数字科技地产分会执行会长;中国房地产业协会副会长、中国建设科技集团副总裁孙英,担任数字科技地产分会顾问;李波担任数字科技地产分会秘书长。
明源君应邀参加了成立仪式。在当天以“数字让地产更美好”为主题的高峰论坛上,多位嘉宾发表了主题演讲,其中干货多多。大家都认为,数字化将是未来10年房企竞争力的重要来源,也是推动地产行业进步的巨大动力。房企、互联网企业、家电企业等等,要携手完成这一轮进化。
为什么要成立数字科技地产分会?中国地产行业的数字化目前到底处于什么阶段?数字化对房企经营到底有什么好处?
为了解这些问题,在会议期间,明源君先后对话了金地集团董事长凌克、金科联席总裁方明富,下面将对话的精华内容分享给大家。
凌克:
我国房企的数字化目前处于初级阶段
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凌克总在峰会上发表演讲
明源君:您认为,房地产的数字化可以分为几个阶段?我国房企的数字化目前处在什么阶段?
凌克:我认为,房地产的数字化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房地产产业链上的的设计、营销、运营、服务等一些环节实现了部分数字化,但并没有打通。
第二个阶段:从房屋的设计,到后期建造、房企内部经营分析,再到后期的物业等客户服务,整个产业链的数字化能部分打通。
第三个阶段:整个产业链各个环节的90%以上,都可以在数字上体现,而且从前到后基本完全打通。
我国大部分房企的数字化,目前还处在第一个阶段,也就是初级阶段,与华为等高科技企业相比更是如此。
明源君:数字化对于房企来说有什么价值?
凌克:一般来说,有2个价值,一个是提高效率、另一个是降低成本,这2者又是相辅相成的。
以销售数据为例:早期房企老总看到的,是一周以前的销售数据;现在看到的,是几个小时以前的销售数据;未来看到的,可能就是1秒之前的销售数据。总的来说,看到的数据越接近“即时数据”,决策就越迅速、准确,经营效率也就越高。
整个生产链的数据都越来越准确,越来越接近即时数据,企业内外的沟通成本、交易成本等等,也就会越来越低。
明源君:您为什么会牵头来成立数字化分会?并在宜宾召开这样一个峰会?
凌克:我牵头做这件事情,主要有三方面的原因:
第一,我是中国房地产协会的副会长,有责任来推动行业的进步。担任数字化分会会长后,更有责任推动地产数字化的进步;
第二,中国房地产的规模很大,全世界每年折合7万亿美金的地产销售,中国要占3万亿,也就是说接近40%,大家都想把公司快速做大做强,所以要快速开盘、快速销售、快速交付,这就要求大家快周转,这就要求房企不断提高数字化水平;
第三,我国大部分房企的数字化还处在初级阶段,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这就是我们来宜宾召开本次峰会的目的。
明源君:金地近年一直在做产品标准化,产品标准化和数字化之间是什么关系?建筑工业化和他们之间又是什么关系?
凌克:产品标准化是数字化的基础,一定要标准化才能数字化,并且要在产品的标准化和数字化的基础之上做好建筑的工业化。
建筑工业化目前有一些瓶颈,比如,目前内地传统施工的成本,还是比工业化建造低。但是,随着人力成本提高,工业化建造成本更低的临界点将会出现。BIM技术更加广泛的应用也会促进建筑的工业化。
明源君:数字分会成立之后,有什么设想?
凌克:首先,至少每年都搞一次大的活动;其次,我们会搭建交流平台,让大家可以互相沟通交流。房地产行业要拥抱互联网,地产公司要向互联网公司、电器公司学习。
接着,我们要逐步建立一些标准,比如做BIM的部级的规范标准、协会的规范标准。BIM可以保证所有施工都精确。我们住宅越来越多精细,并且在提供精装修的今天,要求也越来越精确。现在的建筑预制件用得越来越多,也要求更精确。
最后,我们要促进家庭智能化和社区智能化。家庭智能化和社区智能化在地产公司已经有广泛的使用。地产公司做得主要是场景和线下的服务,其他公司做得是大数据、中台和智能终端,我们应该跟阿里、大华、美的、海尔一起配合好,把智能化提高到更高水平。
方明富:
数据的打通将产生巨大价值
全国来看目前园区普遍比住宅做得好
▲方明富总在峰会上发表演讲
明源君:您觉得数字化对房地产的意义,主要是什么?
方明富:我觉得主要是可以提升行业精细化管控的水平。
之前,整个地产行业的管理,不管是大房企还是小房企,相对于制造业来说,都比较粗放。建造、运营方面的精细度,都差得远。以建造为例,欧美、日本的装配式住宅都做到相当高水平了,别人的工地很干净,像流水线。
我们传统模式的工地上,建筑垃圾可以堆两层楼高,这背后,是资源的浪费、成本的低效。而要做建筑工业化,就要做BIM、装配式建筑,还要做好工程策划。这些无一不用到数字化建造技术。
明源君:我国建筑工业化应该已不存在技术问题,您觉得迟迟不能推广是什么原因?
方明富:一方面,有些地方,工业化的成本高于传统建造模式;另一方面,也是最主要的,其实就是产业链上的配套厂商不够、部品也不足。或者工业化部件满足不了开发商的需求,产业链上各相关配套企业发展不均衡,无法实现建筑工业化的需求闭环。
我们金科自己也有项目做过工业化,找配套厂家的时候,非常困难。如果找不到合适的厂家,开发商想做也没办法做。就全国而言,目前就华东的产业链还相对成熟。但是,建筑的构件都很大很重,不可能跨区域合作。如果把建筑构件从华东拉到西南,运输成本可能比建造成本还高。
一般来说,最好是在项目所在城市,就有配套厂商,最远也不能超过2--3小时车程。
未来如果每个城市都有配套厂商,我们就可以像造汽车一样造房子。
明源君:即使每个城市都有了配套厂商,成本高于传统模式会不会也很难推广?
方明富:对房企来说,看成本是看整个项目的成本。
如果设计数字化、建筑工业化全面实现,就可以实现成本的精细管控,表面看来前期成本高一些,可后期变更很少、建筑垃圾等浪费很少。
更重要的是,设计数字化、建筑工业化可以全面提升企业运营效率、资金使用效率。
现在精装修的房屋,一般26--28个月才能交房,可采用建筑工业化之后,就能节约10个月乃至1年时间。
这里面最核心的原因,是传统模式要等到上层没有“湿作业”之后,才能开始装修。而实施建筑工业化,穿插流水施工后可以边修边装,第四层建起来的时候,精装专业就可以进场施工了。
明源君:现在很多房企都在提“全生命周期”、“赚70年的钱”。金科的“生活服务”,能否和开发、销售数据打通?
方明富:我们一直认为,从设计、建造、销售开始的数据,如果一直能打通到后端的物业等服务,价值将是非常大的。
首先,客户需求的数据如果汇聚起来,就可以挖掘出新的产品和服务需求。业主买房过程中,他对房屋产品的诉求、家庭成员构成、其他消费习惯等等,我们都有所了解。
这些业主对房子的诉求,收集起来,就可以改善我们的房屋产品设计及配套。
如果一个小区有很多业主喜欢喝茶,我们就建一个茶室;一个小区有很多业主喜欢练瑜伽,我们就引入瑜伽培训;有很多孩子想上兴趣班,我们就引入教育机构。
其次,房屋本身的数据收集起来,对后期的维修、物业服务,将有很大好处。将房屋建造、装修、维修的数据、照片,上传到平台,以后使用中出现问题,就很容易处理。
目前,我们的生活服务集团,在尝试用打通的数据做一些服务。比如去年金融板块有3.2个亿的理财产品,就主要针对业主销售,业主信任我们,我们也了解他们。此外,我们的科技公司及园区服务公司的业绩也在逐年增长,这些都是数据打通带来的好处,是信息化在房地产落地运用的直接体现。
明源君:更具体一些说,对于房企内部管理而言,数字化未来几年可以在哪些方面取得进步?
方明富:首先是随着5G的实现,会极大改善沟通场景。产人出差很多,平时要坐在一起开会,成本较高。如果能用VR、AR技术,让大家身在异地,却好像面对面沟通,必然有巨大价值。
其次,随着数据大量沉淀,房企内部系统能逐步实现AI化。当你做出一个决策之前,你可以看到系统给出的不同建议和可能的后果。这种决策辅助技术在瞬息万变的市场中,非常有用。
还有,数字化可以进一步提升效率、降低成本。比如,工地上的变化,现在要一天乃至几天之后才可以看到。如果有问题,甚至要砸掉重来。以后通过数字技术在建造前就能全面模拟,几秒钟就能看到结果,作出正确判断。
明源君:金科也有很多产业园,目前数字化做得怎么样?
方明富:应该说,是领先于住宅的。我们有一个项目,叫重庆两江健康科技城。从这个项目开始,我们打造了一套叫“智慧园区”的系统。通过智慧化、数据化,以及智能物联之后,原来200人才能管下来的园区,现在20多人就能进行管理。目前园区的实时数据80%已经接入系统。
在后台,所有的企业信息都会陈列;每一栋每一层每一个房间的实时情况,都可以进行远程管理;每一台电梯的实时运行情况,每一台空调的使用情况,所有设备都马上可以调取出来;每一层的能耗情况也全部可以进行管控。
停车场哪里停了车,什么车什么时候进去的,也马上可以调取出来。你如果进入园区,你手机会收到信息,指导你去停车。
所有这些,远程通过一个经过授权的平板马上就可以知道,园区的各种消耗也因此可以降到最低。我们还能对入园企业提出有用的管理建议。
明源君:商办、园区的技术,好像一直都领先于住宅,这是为什么?
方明富:商办、园区的客户都是企业客户,都是公司化的运作和管理,他们对能耗、效率等更敏感,也愿意去降低成本,因为企业本身就是追求利润的。
企业客户愿意为先进的服务买单、企业客户对市场反应更快、同时可以对园区管理提出建设性的意见。而个人客户一般需要更多引导。
一方面是诉求不同,企业客户是使用服务提升工作效率,个人客户是使用服务提升生活舒适度。另外一方面是承受能力不同,企业客户会愿意为高品质服务买单,而个人客户更倾向于压低服务价格,因此需要更多引导。
录入编辑:小房
免责声明: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房产新闻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