门,是从一个世界,到另一个世界的过渡。
据考证,自人类从树上爬下来,自有巢氏在地上架木造屋栖身以后,便有了门。古语中,与“门”有关的,除了鲤鱼跳龙门、门当户对、得意门生之类蕴含褒义的,还有“鬼门关”这类由古人自己编造出的“门”。
入必由之,出必由之。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门不仅具有建筑出入口的功能性,更多与吉祥、富贵、平安等寓意紧密相连。从旧时皇家大院的各种门,到新中国天安门城楼的门,再到矗立南方乡间的各式牌楼,无不透露出门作为文化传承符号的重要性。
而与门有关的影视作品,日本电影《罗生门》可谓首屈一指,该剧曾获威尼斯国际电影节金狮奖,被认为是史上最伟大的电影之一。影片对人性和人言进行了深入探讨。而现在,“罗生门”三个字已经演变成对“事实真相扑朔迷离,难以水落石出”的描述。由此,也演变出更多的“门”,如有名的“水门事件”、黄健翔“解说门”、“奶粉门”、“艳照门”等等。
在中国古代社会,门文化在某种意义上可以叫做"院落文化"。四壁合围,高墙环堵,朱门红墙,深宅大院。院墙的高矮,常常依主人的社会地位和身份而定,不得逾越规矩。“门楣”本指门框上端的横木,后借之代称"门第、门庭",唐诗有"男不封侯女作妃,看女却为门上楣"之句。在封建社会,"家"因而也同时被叫做"门",比如说"家门不幸"、"门庭若市"、"将门虎子"、"败坏门风";说一个人事业有成,是"光耀门媚";杀死全家叫"满门抄斩";结为姻缘则叫"一门亲事";"男嫁女"叫作"倒插门"--让外国人摸不着头脑。
门当户对的婚姻,叫“两个家族的融合”。但是,古代社会,打破门当户对的概念,通过婚姻改变自身阶层的例子比比皆是,譬如,历史上著名的拿破仑、克林顿,可见,门第并不完全是固化的。正因为勇于打破阶层桎梏的人不断涌现,不同阶层之间开始流动,社会的上升通道打开,才给了寒门弟子出人头地的机会。
当然,历史走过悠悠几千年,进入现代社会,尤其是改革开放以后,门的文化符号和精神价值,逐渐减弱,但“寒门再难出贵子”之说盛行,可见,社会阶层的流动性,与人们预期中有了偏差。门,又成为横亘在阶层之前的难以逾越的鸿沟。尤其是近十年来,房价成为国人心头之殇,别说一套房子,即使是一扇真正给予居住者安全感的门,都望尘莫及。
与此同时,门在建筑装饰中的功能性,愈加被注重。它既作为出入口,又给居住者带来温暖、安全以及诸多方便。尤其是近二十年建筑材料的推陈出新,门的用材、风格及样式,种类繁多,让人眼花缭乱。尤其是在风格上,在常规的简约、中式等风格之外,兼具奢华贵族气息和时尚元素的新装饰主义风格盛行。
站在巨人的肩膀上,2017年,大自然木门携手新装饰主义大师邱德光,推出大自然·邱德光ARTDECO风格系列木门,以低调奢华、彰显时尚感的设计风格,开创中国木门行业新潮流。或许,屌丝逆袭,高富帅进阶之路,你差的,不过是一扇门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