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太看朋友圈的东西,太碎片化,越看(思想)越乱。”
在微信铺天盖地席卷社交圈的时代,宋延庆更热衷微博。他时常在微博中建言献策,品评大事小情。或于三言两语间,完成市场点拨。近日,他在微博上评说,分析房市要靠四种能力:数据分析能力+政策领会能力+逻辑推演能力+常识判断能力。“缺一不可!”
“原来我也是数据派,这两年越来越怀疑过去和现在的数据。无论做成多少美丽的图表,你也解释不了政策下的房地产市场。”多年的房企咨询经验历历在目,他已深谙市场滋味。
和宋延庆的对话安排在下午3点。近年来,他鲜少接受媒体专访。前方房企业绩厮杀如火如荼,这位兰德咨询的总裁,似乎更爱委居身后,以兰德“首席研究员”自居。他对地产人的狂欢不大感冒,更关注喧嚣背后的东西。
不过,不以数据自居的咨询专家会是一名好研究员吗?
角色转换之间
离开业内专家的公知角色,宋延庆是一名地道的商人。经商之前,他曾有过一段短暂的“体制内”生活。
1992年,22岁的宋延庆从山东建工学院毕业。出身于工民建专业的他,与同时期的很多大学毕业生一样,进入体制内工作。
彼时,正值邓小平南巡讲述“春天的故事”,房地产的春天应声而来。从建筑设计、施工到管理地产项目,宋延庆也由此开始了自己的“地产”生涯。
5年后,他被破格提拔为体制内房地产部门的副主任,成为当时甚为年轻的业务干部。“你让我干活,一晚上不睡觉保证干好,但是不要管我太紧。”27岁的小伙子一身热血,渴望大展拳脚。
他爱勤奋,更爱自由。1999年,不甘束缚的宋延庆自山东起家,成立兰德咨询。他以美国空军军方智囊“兰德公司”为鉴,期望成就“只为房地产企业做咨询”的专业机构。
专注房企管理咨询的兰德尝到了第一口蛋糕的滋味,业务很快扩张至全国。包括北京、广州等一线城市、远至湖南、贵州的业务订单应接不暇。“一下子在全国火了。”宋延庆由此赚到了事业的第一桶金。2003年,公司总部由山东搬到北京。
在此期间,宋延庆还体验过“开发商”的角色。彼时的兰德机构曾进行开发业务,由于进展不顺很快夭折。更重要的是,地产管理咨询业务抢占了当时市场空白点,也成为宋延庆的工作重心。
具有极高专业性与精细化的咨询业务,为兰德带来了不菲业绩。不过,宋延庆一直未曾放弃开发业务。这次,他学会了走“迂回”路线,换种方式介入开发。比如,参股。自2005年起,兰德先后参股3个地产项目及一家房地产开发公司。
打破“边界”
“你懂得越多的时候,风险意识反而越高,这个时候你再做(开发)就没有胆子了。”
多年的咨询经验,让宋延庆不再痴迷于拿地开发,而把眼光放至别处。“我们始终没有间断在实业投资方面的动作。”他说,这是兰德与其他咨询公司的一大不同。2016年1月,兰德开始试水旅游渔猎业务,首个项目已在蒙古国落地。
历时两个半小时的对话中,打破与开拓,是宋延庆留给楼面君的最深印象。打破边界,往往意味着新生。地产咨询的业务边界在哪里,又该如何打破?
千亿房企不缺钱,不缺人,更不缺专业水平与创新能力。当国内咨询市场逐渐瓜分并走向饱和,当开发商的集约化程度越来越高,当无数开发商相继拥有自己的研发机构,甚至开展专利输出……这个世界还需要兰德吗?
咨询机构存在的价值是什么?兰德成立至今,宋延庆也在思考这个问题。“做一个服务商,一定有不可替代的价值。这个不可替代的价值在哪,一定要找到,相当于是服务商的核心竞争力。”宋延庆用“两个一定”表达了自己的忧虑。
兰德一家独大的时代已然过去。2005年之前,兰德抢占市场空白迅速扩张,成为圈内咨询业务“独一份”。2005-2007年,短短两三年间,国内诸如北大纵横,新华信,国外包括BCG,麦肯锡,纷纷抢滩国内市场,给兰德一个措手不及。
“他们进来以后,防不胜防,公司业务急剧下降,差一点死了。”九死一生之际,如何在竞争中更胜一筹?宋延庆想到了转型,随即在2007年成立房地产产品咨询部。
“产品无非就是设计和研发,各个城市当时都有设计院,都有自己的设计管理部、研发中心,那我们做什么?找来找去就定了做产品线咨询。”这次,他重新拾起了大学专业的老本行。
转型、“执念”
相较于“专家”宋延庆,“商人”宋延庆同样热衷独辟蹊径,着眼于一块地砖、一个沙袋、一面围墙,于细微处嗅到商机。同时,他终于找到一条更接近地产真相的路子——产品线研究。
宋延庆对“产品”是有执念的,这种执念很大程度体现在,他对产品发展趋势的预见性及开拓性上。早在2003年,他就曾撰写产品文章。2005到2007年,他致力于研究产品模式、产品线,逐渐找到理论及方法论。2007年前后,他开始撰文,普及产品线、产品系列化、标准化的文字。
同年,兰德提出产品线咨询业务,而此时国内甚至都未出现这一概念。2008年,兰德正式开展产品线咨询业务,原部门上升到产品线咨询事业部。换句话说,兰德的产品线业务再度填补市场空白。
“那个时候,整个行业对产品线咨询的认识差不多是空白的。你想发展速度快,那你必须周转速度快,必须推行产品模式和产品线。”此后,与绿城合作成为兰德开展产品系业务的一大标杆,服务内容包括管理标准化和产品标准化。后来又延展到人力资源标准化及合同标准化。
“我们做产品线咨询都十年了,而现在,绝大多数企业和绝大多数记者认识的一样,似懂非懂,深入都做不了。这是咨询公司的价值。”发展至今,兰德形成了两大核心咨询产品:战略及管理咨询、产品线咨询,同时形成57个关乎行业痛点的标准化创新点。
访谈是在一间十余平米的办公室内进行的。推门而入,右手边的两列沙发对立设于窗前。相较于金星的红皮沙发,这里亦是宋延庆与各类房企领导的会谈之处,其中不乏千亿大佬。从公司发展战略,一路聊到产品策略,进退之间,双方完成价值交换,一张张合作合同由此诞生。
折叠、平行
“这是一个平行与折叠的市场,你们看到的可能是A面,但我们可以看到他们的B面。”
宋延庆认为,回归到产品层面,房企正在这个折叠与平行的世界中活动。一方面经常召开新品发布会,产品战略发布会,产品线发布会。同时在平行线下,大家都在悄悄进行产品线梳理,产品研发,产品体系迭代和升级,把成果拿到平行线上面发布。
“其实大家都在疯狂地做,一方面大张旗鼓地宣传,一方面悄无声息地研发。”宋延庆认为,在折叠平行的另一层世界,房企和领导应该从浮躁的行业声音中冷静下来。“做一点能做的,做一点该做的,把简单的事情做到极致。”
不过,如何持续寻求差异化仍旧是个无限求解的问题,不仅要想得多,更要想得深。好在,他已经找到一种适合自己“苦思冥想”的法子,“换一种物理空间去想事儿”。
“借车直接到沙漠或戈壁无人区,站在土丘上,迎着风喝啤酒,一想想一晚上。没有手机信号了,就有大脑信号了。”走遍全国12个沙漠后,他开始把眼光瞄向国外。
宋延庆非常享受这样思考的过程,他自觉现在已进入行业使命感和企业使命感的阶段。很多开发商都缺乏系统性思维和一体化解决方案的思维,兰德要做的是在不增加和不明显增加成本的情况下,如何让产品水平更高。“做事凭良心,要对得起客户前二十年后二十年的钱。”
他还将兰德的地产业务拓展比作“万物轮回”。“开始我们介入地产开发业务不是太顺利,后来以曲线参股形式做投资业务,到现在我们以控股形式做。这个轮回就是,我们知道自己要什么,不要什么。”
“2015年前我是数据派的,之后有一点悟出东西了,就是老祖宗派了。我们根据不同的企业,把边界系统打造成企业、开发商独有的变化,这就是一对一。总是有70%不变,但还有30%在改变。”宋延庆寄希望从这30%的改变中寻找机会。
“对每个人而言,真正的职责只有一个:找到自我。然后在心中坚守其一生,全心全意,永不停息。所有其它的路都是不完整的,是人的逃避方式,是对大众理想的懦弱回归,是随波逐流,是对内心的恐惧。”
善于自省的人生是值得过的。10月底,他从赫尔曼·黑塞《德米安》一书中找到一片舒适区。
以下为乐居媒体中心总经理陈海保(C)与兰德咨询总裁宋延庆(S)的对话精选:
C:您如何看待当下的房地产市场?
S:房地产市场是一个平行的市场,折叠的市场,有一部分人以谈论市场和房价涨跌为荣,为生,为阅读量。但是绝大多数人在悄悄做事情。市场从来没有不好的市场,只有不好的企业,不好的产品,不好的服务。即使在同一个市场下,有的企业做的好,有的企业做的差,有的企业业绩增速快,有的企业业绩增速慢。原因并不太取决于市场如何,政策如何,而是取决于你能做什么,你能做成什么。
在折叠平行的另一层世界,房企和领导们应该从浮躁的行业声音中冷静下来,做一点能做的,做一点该做的,把一个简单的事情做到极致。
C:目前我们看到一些黑马,比如中梁、新力,非常厉害。为什么在大企业占有率比较高的时候,有一些企业可以逆势扩张。您怎么看待?
S:同样的市场环境下,同样的政策导向下,有一些企业发展好,有一些企业发展不好,还是四个字,事在人为。我们环顾高增长企业,都有几个共同特点。
第一,战略清晰,知道自己做什么,不做什么,在哪做。第二,高增长企业的复合增长率通常是在35%到70%之间,这些企业的特点是高周转模式。不怕负债高,就怕周转慢。只要有现金流支撑就可以做好。第三,产品线清晰。行业内不仅仅有旭辉、中梁,还有祥生、新力、康桥,业绩增长也很快。这些高增长企业大都是我们的客户,都有比较清晰的产品线,也都在推行产品标准化。
第四点,这些企业从来不盲目效仿、学习、借鉴标杆企业做法,都在坚定走自己的路,逐步形成自己的新力模式,中粮模式,旭辉模式,而没有重复万科模式,恒大模式,碧桂园模式。坚持走自己的路,形成自己独特的、具有企业自己风格的模式、特色,这是极为重要的。不必效仿标杆,要自成标杆。
C:关于目前长租公寓、养老方面都称之为新风口。开发商多元化这块,对市场的判断也好,他们的做法也好,你怎么看?
S:多元化有两种,一种是相关多元化,一种是非相关多元化。看公司能否做到产业高度协同、联动,这是评判是否多元化的唯一标准。
相关多元化和非相关多元化成功的企业都很多,比如说碧桂园、华润。小镇也好,长租公寓也好,这些所谓风口上的新业务,应该归为有房地产主流住宅的主航道旁边的枝杈河流。小溪,也是地产主业水系的一部分,我们称之为产品全结构,全体系下的非主流产品。
至于非主流产品今后怎么样,企业要选择什么样的产品,完全取决于企业总体发展战略以及现金流。如果现金流比较充裕,资金成本比较低,可以支撑回报比较慢的自持公寓以及商业地产市场。反之,可能会影响主流住宅或者是主航道业务。做还是不做,如何做,具体的模式不取决于宏观和中观,而是取决于企业怎么样。
C:现在很多大开发商走的比较集中。这种市场情况下对市场也好,对产品也好,会带来什么改变?
S:这个市场既是分化的市场,也是一个逆向分化的市场。逆向分化表现在三个方面。
第一,第一梯队标杆企业业绩在此消彼涨。一些原来领先的企业近几年逐渐呈现出增长乏力态势,后来几个企业,比如融创、碧桂园,后来居上。第二,第三第四梯队企也在呈现剧烈的逆向分化。每年百强百亿企业掉队很多,新晋级的也很多,比如说旭辉、阳光城现在晋级到二十位以上。
第三,不仅仅是企业竞争格局与逆向分化交织并行,不同等级的城市也在进行逆向分化。原来大家比较看好的一二线城市,因为限购政策影响,增速有减缓趋势。而很多三四线城市,甚至四五线城市,异军突起,承担起国内房地产市场不负增长的重任。
一二线和三四线城市具有较为明显的逆向分化的特征,恰恰是房地产市场最有意思的事情。传统的企业,传统的城市,传统的产品,需要重新定义,重新定义什么是好的城市和不好的城市,重新定义好的企业和不好的企业,重新定义产品。时代进步,产品迭代在升级,你能够预测得准,你就不会踏空。市场很残酷,传统的思维要颠覆,往往所谓的经验都是约束企业发展的包袱。
C:现在大开发商越做越大,像融创、泰禾并购很厉害,像万科自身自我循环发展到这么大,你怎么看待这两种情况?
S:我们也参与了几家企业并购的工作,介绍了一些中小企业的盘卖给并购企业,从具体的参与过程中发现,并购者其实缺乏好的标的,真的好的标的并不多。而等待被并购的观望者,自己的标的好的也不多。
恐怕很多项目就类似于大龄女青年一样,自己觉得很漂亮,很可爱,但是未必能嫁出去,因为不是男人所喜欢的那种姑娘。好,需要并购者认为好,而不是自认为好,这是决定你能否和融创、阳光城等一些企业达成并购交易的主要原因。
C:这种并购跟招拍挂相比,是不是相对简单一些?还是说扩张战略上更快速一些?
S:凡事有利有弊,任何事情都有AB面,企业、人、项目都有AB面。招拍挂项目,债权债务清晰干净,能够实现高周转。并购项目可能需要有一段时间理清债权债务,但是杠杆倍数比较高,比如说十个亿的并购标的,你只要交五千万的定金就可以介入他的财务和经营,你接管项目的话,就可以实现销售回款,这个销售回款不进入介入者的表,但是可以产生正现金流,某种程度上来说,放大了并购杠杆。
C:目前您在市场上跟开发商接触,有没有一些新现象跟大家分享一下?
S:新现象。第一,在战略及业务布局方面,从原来转型、受挫,逐步又回归到主流地产市场。环顾业内企业,从三心二意寻求转型到一心一意做大地产的企业比较多。万物轮回,回归地产的越来越多。
第二,配资成为普遍现象。随着我国泛金融业崛起,很多基金公司等企业更多地与开发企业联合,拿地方面给开发企业提供大量支持。房企资金来源从原来比较单一的渠道转向多渠道,多元化融资趋势是不可逆的。
第三,近三年以来,很多企业发力点从原来几个方面转向产品端。这种转向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转向,其实是转了一圈的回归。企业是提供产品的组织,产品永远是企业的根本,所以不是转向,是回归。回归到产品层面,房企其实也在做着平行的两件事情,一方面大张旗鼓的宣传,一方面悄无声息的进行研发。
C:如何看待万科、旭辉等房企关于未来人居的研发动作。
S:现在研发已经呈现行业普遍性你追我抢的局面。比如,万科在东莞有自己的建研中心,在雄安也新成立了一个建研中心。碧桂园有三千多人的产品研发设计队伍,恒大、保利都有自己的研发设计团队。TOP50企业里面,有自己设计院的企业占到一半,每年开发企业的研发投入方面持续提高。
这一两年,很多企业研发费用投入比较大。根据兰德咨询不完全统计,房企研发费,很多企业都占到年度营业收入的千分之零点五,一般千亿房企一年三千万到五千万。当保利和碧桂园拿出千分之零点五的产品研发费用时,其他企业也会效仿。
第二个数据是,房地产企业研发设计团队规模的人数通常占到开发系统总人数的10%到15%。开发系统总人数不包物业人员,但是包括招采、营销,产品研发等人员。
一个是研发费占公司营收的比例,一个是研发设计人员占公司开发系统的人员比例,这两个卡尺可以做一个对比。这个世界上我不相信数据得出的结论,我只相信千百年老百姓传播的一句话,世上没有捷径,天上不会掉馅饼,风水轮流转,东方不亮西方亮。
免责声明: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房产新闻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