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地一家房企准备从港交所退市了。
7月18日新城发展(01030.HK)发布公告称,公司大股东富域香港投资拟以每股3.3港元的价格发起要约收购,回购15.53亿股公众股,以完成公司私有化。
对于从香港退市的原因,新城发展表示,要约人计划实施一系列长期发展策略,其或影响本公司短期发展状况并可能导致要约人对公司潜在长期价值的看法,与投资者对本公司股价的看法之间出现分歧。
新城发展退市之前,复地、万达商业两家内地房企也在不同时间在港所交退市。而长实地产、新世中国地产香港本土房企,也曾有过私有化、退市,再进行资产重组的案例。
上市不到五年即退市
即将迎来上市5周年之际,新城发展要从香港联所退市了。
据新城发展的公告信息,于7月18日公告日止,要约发起人共持有新城发展约41亿股股份,相当于新城发展已发行股本72.56%;公众股占比为27.44%,而公众股中与发起此项要约收购的一致行动人持股比例为0.49%。
新城方面7月20日告诉记者,私有化收购完成后,新城发展将从港交所退市。
“待计划生效后,所有计划股份将予以注销。本公司将于生效日期后,向联交所申请撤销股份于联交所的上市地位。”新城发展在公告中称。
将对新城发展进行私有化的,是新城发展创始人、董事长王振华。
新城发展2016年年报显示,富域香港投资为王振华及其家庭成员所设立的信托所拥有,持有新城发展72.56%股份。
为何要对新城发展进行私有化,该公司在公告中表示,自2012年上市以来,公司股价表现一直不令人满意。
“作为在中国从事物业发展、物业投资及管理的主要市场参与者,要约人认为股价低迷对公司在市场上的口碑造成不利影响,继而对业务及员工士气造成不利影响。”在7月18日的公告中新城发展表示,进行私有化可消除这些不利影响。
在内地房企中,新城系可谓与闽系开发商相比肩,发展迅猛的房企。
据新城发展2016年年报,去年新城发展销售额650亿元,较2015年319亿元翻了一倍。从营业收入这一指标看,2016年新城发展营收282.3亿元,较2015年238.3亿元增加44亿元。
今年新城发展设定的销售目标为850亿元,而据该公司7月7日披露的数据,今年前6个月新城发展销售额为490亿元,已完成全年目标57.6%,大有年内冲刺千亿的势头。
不过另一方面,新城发展也因扩张速度较快,而面临一定资金周转压力。
去年新城发展新购入40幅土地,新增土储面积1424万平方米。至去年年底,新城发展土地储备达到3532万平方米。至去年年底新城发展资产总额1048亿元,而负债总额也达到897亿元的规模。
虽然通过与万科、碧桂园、招商等房企合作,降低了投资成本和经营风险,然而在一系列对外投资中,新城发展的债务权益比开始也有所增加。其净债务权益比由2015年的83.3%,攀升至2016年的88.7%。
多家房企私有化
其实新城发展,并非在港交所退市的第一家内地房企。复地、万达商业,先后在不同的时间在港交所上市后,又进行了私有化。
2010年复地提出私有化建议,2011年四月复星和复地联合发布公告称,复地向港交所提出申请,自2011年5月起正式撤销复地在香港联交所的上市地位。
复地由此成为近几年以来,首家从港交所退市的地内房企。
2016年8月中旬,万达商业就香港联交所退市决议举行了股东大会投票。万达商业退市决议获通过后,去年9月登陆香港联交所近两年的万达商业正式从港交退市,成为近期又一家从香港退市的内地企业。
除了私有化方式退市,还有一些房企通过合并吸收的方式,完成了在港交所的资产重组。而香港本土房企,成为这股重组潮的重要组成部分。
去年万达商业从港交所退市之际,香港四大家族之一的新世界系,也在为推进旗下一家房企私有化进程而冲刺。从2014年提出私有化、取消上市公司地位,与各方经过长达两年时间拉锯,新世界中国地产于2016年8月4日正式退市。
新世界中国地产退市后,香港郑氏家族今年又抛出了另一项资产整合计划。
今年6月6日,新世界百货中国(00825 HK)宣布,新世界发展(00017 HK)拟以每股2港元的价格,向新世界百货中国发出私有化要约收购。不过在6月的这份公告中,新世界百货中国并未明确表示,公司未来是否会注销上市公司地位并从港交所退市。
新世界中国地产退市前,香港四大家族之首李嘉诚家族旗下的知名地产旗舰长江实业,也进行了退市。
2015年2月,在港交所挂牌超过42年的长江实业退市。长实退市后展开重组,长实及和黄业务将创立两家名为长和及长地新的上市公司。
为何多家在港上市房企近几年先后对公司或以私有化形式退市,或退市后进行资产重组。
对此分析人士认为,与在A股上市的市盈利较高不同,香港资本市场因市盈率相对较低,被内地房企认为自身价值有被市场低估之嫌。
“从上市序列优先选择的角度,如果能上A股,房企是不会到H股上市的。近几年A股IPO难度加大,借壳上市漏洞几乎被封,一些房企求其次到H股上市。上市公司要对投资机构、公众及监管机构负责,从管理成本来说也有一笔不小的开支。从上市投入产出综合效果看,不一定能达到一些公司预期的效果,这应该是部分公司从H股私有化的重要原因。”一家证券公司分析师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