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房地产调控影响下,上半年各家上市房企业陆续公布的业绩有喜有忧,龙头房企普遍逆势增长,而部分企业则出现了下滑,行业呈现持续分化态势。
作为北京本地老牌国资房企,首开集团今年上半年签约金额达383.25亿元,不过其净利润同比预计减少66%左右。
上半年业绩预减
7月29日,首开股份发布业绩预减公告,称预计2017年1-6月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与上年同期相比,预计减少66%左右。根据2016年上半年首开股份净利润为9.38亿元来算,2017年首开上半年净利润约为3.19亿元。
按照首开股份2016年报公布的经营计划,2017年公司全部项目计划销售面积263.56万平方米,销售签约金额615.52 亿元。在稍早前披露的数据显示,2017年1-6 月,首开股份共实现签约面积149.27万平方米,同比下降3.68%;签约金额383.25亿元,同比上升 19.96%。
对于今年上半年业绩预减的主要原因,首开集团方面称,不同报告期结算的产品结构不同,本期公司结算产品的毛利率低于去年同期;另外,本报告期公司投资收益大幅低于去年同期。
根据首开股份2017年一季度报告,公司1-3月实现营业收入42.04亿元,同比下降12.92%;房地产开发行业平均营业收入增长率为28.57%;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1.60亿元,同比下降71.53%。按照报告的说法,净利润下跌主要因本期营业毛利降低。
实际上,首开出现营业收入增长而净利润下滑这种情况,并非头一次。
对比首开集团2012~2016这五年间的业绩,2012年及2013年的净利润均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下滑,如2012年在营业收入增长约40%的同时,净利润减少了13.8%;2013年净利再度同比减少了20.3%至12.89亿元。2014至2015期间实现了较为稳定的增长,但到了2016年,净利润下跌8.74%至19.01亿元。
首开:无说服力
业内人士分析,首开集团出现净利润下滑:一方面是公司近几年大举扩张京外区域,而京外销售项目毛利不及在京项目;另外,首开在京外主要采取的是合作拿地战略,随着京外项目结算占比提升,公司少数股东损益占净利润的比重上升,从而导致归属于母公司的净利润下降。再者,受土地价格上涨影响,旗下项目盈利空间缩小。
据首开股份2016年年报显示,首开报告期内公司主营业务收入298.22亿元,其中,北京地区的营业收入134.79亿元,而京外地区为163.43亿元,占比高达55%。
同时,报告期内公司主营业务成本197.36亿元,同比增长40.73%,主要原因是公司随着京外项目的增加,成本快速增加,达到122.84亿元,同比增长51.88%。
不过,首开方面认为净利润减少并不具备说服力,还应具体分析。
“上半年的业绩有所下降,但并不意味着全年业绩亦会如此。另外,公司运营跟整个社会的经济状况有关,即使某一年出现了什么问题,也不能说明什么。”北京首都开发股份有限公司董事会秘书王怡表示,公司类似的状况在过去也出现过,但对全年业绩的完成并没影响。
在他看来,有四五个项目或者更多的项目造成这一阶段的毛利下降,或许有几个正好是毛利相对较低的保障房项目。也可能是某个项目为了前期推广,首期开盘价格比较低,所以毛利率会比较低。“具体要到半年报披露后,可探讨的数据会更多。现在这个阶段,从披露的原则来说,也不合理。”
而预测今年可能面对的风险时,首开股份早在2016年报中就明确指出,北京等城市土地市场收紧,市场竞争继续加剧,公司利润增长艰难。随着房地产融资政策的收紧,公司资金紧张局面和高负债率运营风险同时存在。
房企分化再加剧
首开集团的当前境遇,其实是整个行业的一个缩影。进入调控常态期,融资环境从紧,对于房企的考验加剧,行业整体分化愈发明显。有些房企通过精准布局,在新一轮角逐中脱颖而出;还有些房企则举步维艰,以求通过转型避免被市场淘汰。
据Wind数据显示,已有53家上市房企发布中期业绩预告,其中30家预喜,15家亏损,7家首次亏损。预告金额方面,共48家披露具体金额,其中净利润超过1亿元的有21家,超过10亿元的有4家。亏损超过1000万元的有11家,亏损超过1亿元的有3家。
同策咨询研究部总监张宏伟认为,总的来看,2017年上半年“千亿军团”不断强化竞争优势,市场进一步向品牌品牌房企集中,品牌房企与中小房企分化发展格局愈加明显。对于房企来讲,如果没有及时调整布局策略,没有利用好多元化融资渠道支持公司转型,房企极有可能在转型道路上面临“生死劫”。
“营业收入的增加,和房企销售业绩提升等有直接的关联。但是如果拿地的成本比较高,而且项目销售的各类成本比较高,这都会使得利润空间被压缩。”易居研究院智库中心研究总监严跃进认为,一般类似情况下,房企需要不断通过高周转来对冲风险,否则利润下滑的过程往往也会带来企业内部对是否转型会有各类争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