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知》规定:“各地要根据商品住房库存消化周期,适时调整住宅用地供应规模、结构和时序,对消化周期在36个月以上的,应停止供地;36至18个月的,要减少供地;12至6个月的,要增加供地;6个月以下的,不仅要显著增加供地,还要加快供地节奏。”
一、驱动房地产趋势性上涨的人口因素已经发生逆转
央行的不断放松流动性的同时,还持续降低基准利率,从2014年11月22日到2015年10月14日,一年之内,连续降息(包括定向降息)6次。与此相对应的,是不断下行的市场利率。十年期国债收益率从2015年2季度的3.5%左右一直降到2016年4季度的2.7%左右,逆回购利率则从2015年初的 3.85%一路降至年底的2.25%(见图7)。
四、导致房地产价格暴涨的重要因素——土地供给政策将发生改变
2017 年4月6日,住房城乡建设部和国土资源部联合发布了《关于加强近期住房及用地供应管理和调控有关工作的通知》,要求“强化住宅用地供应 ‘五类’调控目标管理。住房供求矛盾突出、房价上涨压力大的城市,要合理增加住宅用地特别是普通商品住房用地供应规模,去库存任务重的城市要减少以至暂停住宅用地供应。”
无论从消费属性还是投资属性来看,中国的房地产市场都将告别暴涨时代。
从短期来看,作为一种资产,房地产和其他资产一样,具有投资属性,其投资需求和货币政策、信贷政策以及各类资产价格预期密切联系。
按照《通知》的标准,以北京、上海、广州、苏州、南京为代表的大多数热点城市,都应加大住宅用地供应力度[1]。住宅用地的“供给侧改革”也将改变市场对未来房地产供给预期,从而降低因土地稀缺而导致住宅供给紧张的预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