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
您的位置:中国房产新闻网 > 资讯中心 > 行业动态 > >

银根紧缩下的房企生态房产新闻: 资金链告急 偿债难题待解

新闻来源:中华网  2018-07-01 16:28

6月27日,发改委负责人在答记者问时强调,“部分企业尤其是房地产、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等企业外债发行规模有所增加。这些企业评级情况参差不齐,有的经营收入和利润不高,自身实力有限,但申请备案登记的外债规模偏大,动辄五六亿美元,甚至高达数十亿美元,申请发债规模与自身实力不相匹配。有的缺乏以项目本身收入偿还贷款的能力。部分企业由于没有外汇收入来源,抵御汇率波动风险能力较弱。”

6月20日,国家审计署发布报告指出,9家大型国有银行违规向房地产行业提供融资360.87亿元,抽查的个人消费贷款中也有部分实际流入楼市股市。

多重压力之下,房企正在展开自救。有分析认为,“老板亲自出马”代表了企业姿态的变化,这可能导致企业策略出现一系列调整,并将体现在投资、拿地、开发、销售等各个环节。

这一轮表态是过去两年来融资政策不断收紧的延续。从2016年以来,在楼市调控政策收紧的大框架下,监管层分别对私募、发债、信托、银行等融资渠道做出限制,使得房企的资金来源不断收窄。

张宏伟则认为,以价换量将是必然。“2018年三季度为民营房企资金兑付压力最大的时间。出于回款目标压力、资金兑付压力与资本市场‘借新还旧’渠道收紧等因素,更多的房企会放弃自己的价格‘底线’,寻求主动降价。”

他还表示,从房企资金兑付压力来看,2018年房企面临的压力将真正体现(2016年房企集中加杠杆扩张,借贷资金平均周期2年)。

大中型房企则积极开展自救。除老板亲自拜会金融机构外,很多企业的策略已经发生调整。

监管层释放从紧信号

近期,监管层对房地产市场进行了一轮密集表态,其中不少内容直接指向房企融资。

在拿地方面,企业的态度十分谨慎。该人士透露,过去两年诞生的很多高价地和“地王”项目,正悄然引入合作方,从而分担市场风险。

同策研究院首席分析师张宏伟指出,“到2018年,叠加银信业务、委托贷款、企业债、海外融资等渠道进一步收紧,房企面临融资困境,很难融到钱,甚至有的房企融资成本在12%-15%。”

未来或现“以价换量”

他同时说,当前最大的问题在于限价政策较为严厉,因此暂时还不会大规模推盘,对价格的让步也比较有限。但未来的销售策略如何,还要视政策的变化而定。

在楼市调控中步步退让的房企,正面临“前后夹击”的局面。一方面,销售回款、海外发债、私募、银行贷款等融资渠道大大受限,令企业的资金压力进一步提升;另一方面,偿债高峰期将在今年下半年出现,如何填补缺口将成为首要难题

6月28日,住建部等七部委联合开展治理房地产市场乱象专项行动。虽未直接提及房地产融资,但整治内容中包括“违规销售”,被认为将对房企的定金和预售款来源产生影响。在长沙于6月25日出台的调控措施中,同样有着“严禁收取认筹金”的说法。

近期,审计署、央行、发改委密集释放房地产融资层面的利空消息,直指银行贷款及海外发债。这意味着,已持续收紧了两年的融资政策,将可能迎来新一轮加码。

华创证券指出,2015年和2016年,房企的主要资金来源为境内发债。到2017年,该渠道逐渐被ABS和中票所替代,发债也转向海外。进入2018年,海外融资也大大受限,前5月房企利用外资规模下降了76.2%。

免责声明: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房产新闻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最新资讯

滚动播报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