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林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城市更新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上海交通大学设计学院教授、中国城市治理研究院教授
什么是城市精细化管理?什么是微更新?什么是规划?现在再谈城市发展,我们需要重新思考以后应该做些什么。
党的十九大对城乡规划提出了新思路和新要求,把城市规划和建设从外延扩张向内部挖潜转型。在面对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求和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时,如何进一步实现城市的功能完善和品质提升?进一步提升城市精细化管理水平是这一问题的潜在答案。
城市发展如何走品质发展、精细化管理之路?我认为首先要转变城市规划与建设的理念。很多以前的城市建设观念已经不能满足当前需要了。今天的城市发展战略必须要实现转变:从大街区到小街坊,从宽马路到窄街道,从土地规模增量到规模减量,从跨结构到慢生活,从以车为本到以人为本……实现城市的逆生长,生活模式的转变正催生着城市管理的新格局。
譬如上海外滩隧道,将原本的地面10条车道改为“6+4”模式,6条车道在地下,4条车道在地上。行人从此不用从地下穿行,缝合了外滩滨水空间和历史街区,把以车为本变成以人为本,把城市公共空间还给百姓,是以人民为核心的城市公共空间建设。从这个意义上说,到了外滩,在地面行车就是要放慢的,想要快就从地下走,这就是践行以人为本理念的一大举措。
精细化管理需要一种智慧,是一种协同、一种尊重,也是一种开放。比如在做街区改造时,在处理违章设施时,都应该有一些智慧,而不是采取简单粗暴的方式。我们需要明白,城市的发展是渐进式的,是可以自我调节的,是有机生长的,这是城市精细化管理的一个核心。从城市发展的意义上说,城市的微更新是实现城市逆生长的重要方法。
我们在做城市规划时经常会发现,以前规划的城市功能存在过于单一化的问题,追求单一功能,布局上缺少高度复合。城市法规管理上缺少对城市自然生长和有机更新的支撑。比如说原有的生活街区,沿街住宅底层改为商业店铺,活跃了城市生活、填补了百姓的购物需求,周边居民也很欢迎,这是城市发展和有机生长的需求。这被世界上很多城市当做激发人性化街道生活和自己城市活力的重要手段,而我们却反其道而行之……
从这一点上看,我们的城市规划与管理的理念已经落伍了,法规需要修订了。还有道路规范问题,我们过去的道路规范,都是以车为本的,要有视距三角形,很大的转弯半径,让车快速通过。而在现在上海城市街道设计导则里,已经在做把中心区街道的街口缩小转弯半径的设计,以让转弯的车慢下来,确保人行的安全和舒适,这是一种根本的改变。
在管理层面,我们缺少统筹思考、协同管理、细部设计和对城市环境景观和空间利用的综合考虑。比如在很多道路高架、桥梁等城市市政设施,经常会形成所谓的“灰空间”,那里往往是城市最烂最脏、最需要更新的地方。我们的规划建设总是习惯了宏大叙事,却忽视了对这些空间再利用。比如有些巨大的高架路下能不能做小的停车场、甚至是小商店、小咖啡店、书报店,亦或者建设成城市步道的一部分?这是我们需要再思考的微更新的内容。
我们需要重视城市建设管理的过程,而不仅仅是效率和结果,因为建设的过程精细化与品质息息相关。追求品质要付出时间,付出认真思考、多方协调的精力与时间代价,我认为这是值得的。未来,城市发展需要共商、共建、共享的城市精细化治理,而不仅仅是由上往下的城市管理;城市需要有温度的人性化尺度,而非鸟瞰式宏大叙事;城市发展的这些问题需要社会各界携手解决,需要大众的合力思考。
基于城市有机更新与可持续发展的精心化城市管理,今后要加强宏观引导、整体把握,要坚守一些基本的城市发展原则。应该提高城市功能的复合度,提高城市设施的适应性,为城市发展提供多元融合的可能性。这些事情做起来会发现很细碎,但与看起来很高大上的规划设计相比,这些才是真正改变近处的生活的要素。就像一块街边绿地、散步小道、转角小店,人的感受就是建立在微小之处,我们要重视城市的微更新,这也是实现城市品质建设、生活美好共享非常重要的工作。
免责声明: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房产新闻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