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
您的位置:首页 > 资讯中心 > 人物观点 >

殷志刚:当前应全面培育养老产业而非放开

新闻来源:  2018-12-08 20:13:11

  “国家鼓励全面放开养老产业,但现阶段3-5年内不是放开的问题,是全面培育的问题。”

  人口老龄化速度加快,养老产业发展迫在眉睫。

  以上海为例,2017年上海60岁及以上老龄人口已经达到483.6万,而全市养老机构共计703家,床位数共计14.04万张,供给依然紧张。

  上海市老龄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显示,到2020年,基本养老服务类下,养老机构床位达到15.9万张,社区托养机构超过500家,社区综合老年服务中心建成200家,全市老年护理床位达到户籍老人人口数的1.5%。

  面对持续攀升的老龄人口,上海市积极制定和实施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推动老龄事业持续健康发展,国资国企、地产险资、民间资本,包括境外资本,对介入中国养老产业发展表现了更大的热情。

  新时期养老产业发展呈现什么样的特点?高端养老机构又该如何发挥好示范引领作用?近日,《中国房地产金融》就养老热点话题,专访了上海养老产业研究中心首席专家殷志刚。

  总量满足到结构调整

  殷志刚告诉记者,作为国内首个步入人口老龄化社会的城市,上海已连续多年保持养老床位数量高速增长。自从新建养老床位第一次被列入上海市政府实事项目以来,迄今已21年。其中2006-2010年间,每年增长数量超过1万张,之后,每年也持续以5000-7000张的速度增长。

  养老服务产业正在奋力追赶“银发社会”。官方统计显示,2005年底,上海一共有5万张养老床位,到2010年底这个数字翻了一倍,增加到10万张。殷志刚表示,从总量上看,上海目前已形成“9073(90%居家养老,7%社区养老,3%机构养老)”的养老格局,“应该这样说,整个上海基本养老床位能基本满足老龄人口的入住需求。”

  在总量满足的前提下,上海进一步从结构上完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殷志刚介绍道,对结构的调整主要分为两方面。首先在功能上,今年市政府将“改建1000张认知症老人照护床位”列入年度政府实事项目,上海市、区两级财政对认知症照护床位的建设和运营给予补贴。其次在区域上,为了平衡中心城区和郊区需求不均衡的难题,让更多老人在家门口养老,上海发展长者照护之家作为养老机构的补充。

  “老人不希望到陌生的环境去养老,希望是他熟悉的坐标。”殷志刚解释道,但现实情况往往是中心城区受制于土地因素,一床难求;郊区反而空闲床位多。且不同于普通养老机构,长者照护之家规模小、投资小,运营成本有效性高。根据上海市老龄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到2020年,长者照护之家将实现街道(乡、镇)全覆盖。

  高端养老机构“溢出”

  而在3%的机构养老中,硬件设施配套完善、养老服务细致全面的高端养老院近年来社会地位越发突出。但在殷志刚看来,高端的养老项目和产品不是养老产业的全部,会员制养老社区不是养老产业的唯一。

  “在海派文化的影响下,上海老人追求精致的服务,相信口碑和服务。”殷志刚解释道,而在养老产业发展初期,部分有支付能力、理念相对中性,追求品质生活的老人个性需求得不到满足,只好求助于政府养老机构;如今专业养老机构像雨后春笋般不断涌现,可以腾出更多养老床位空缺,来满足中低端以下需求。

  “我们上海叫大城养老,大城养老中的大众养老是产业的主体,但是目前受到的关注并不多。”殷志刚分析道,这也与养老产业利润薄、回报周期长的特性密不可分;再加上从事养老产业融资渠道不畅、产能尚未完全结合,使得投资商要迅速回收成本,最终大都选择了价格高昂的会员制,结果将不少老人拦在了门外。

  因此,殷志刚更倾向于一种“带服务的、面向老人的租赁式公寓”,即在一栋公寓中年轻的白领可以通过为老年人提供服务,以此来抵扣部分租金。这种模式目前在日本发展得较为成熟,德国则有“在居住中提供帮助”计划:大学生可以帮助老年人做家务、提供力所能及的照护,来获取一间比较廉价的住房。“服务换居住”的模式在国内也有试水,位于上海普陀区的申养·忘年荟探索“老少融合”养老新模式,在养老床位之外增加了专供年轻人入住的“公益床位”。

  值得注意的是,在对大众养老的培育上,近来较为关注的是养老服务从机构向社区居家的延伸。殷志刚强调,“9073”养老模式中90%的老人居家养老和7%的社区养老不应割裂来看,97%的老人还是会选择社区居家养老。因此这种“延伸”首先应当落在对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专业队伍和机构的支撑上,而不仅仅局限于养老机构从业人员去老人家里服务。他将其形容为一种“承接关系”:老人在家里最贴近的就是社区各类组织,养老机构应当成为社区组织的培训基地、坚强的后盾,保证它的专业性。

  记者了解到,上海市已于2018年3月开展“老吾老计划”第一批试点工作,社区养老机构为老人家庭做培训,为失能老年人家庭照护提供支持性服务,缓解居家照护的服务压力。

  全面培育养老产业

  但想实现养老机构的“溢出效应”并不容易,在工作实践中,也曾有养老机构向殷志刚表示:自身服务人员都不够了,又如何顾及居家养老?

  不只是“缺人”、“缺钱”,困扰养老机构更大的难题,是“缺地”。而另一方面,部分企业以“养老设施”之名大行“地产开发”之实,无疑又为养老机构拿地增加了新的难度。

  怎样防止企业以养老概念圈地?殷志刚建议,土地供给层面可以采用“带项目的招拍挂”形式,即参与者必须为养老机构,同时带着养老方案前来竞拍。获取转让土地时,政府也可以出台相关政策,延长养老机构补交土地出让差价的期限。至于在资金方面,他表示国家开发银行可以为养老产业量身定做一些特有的融资政策,此外,还可以通过成立基金的方式,为养老产业发展筹措专项资金,解决资本运作难题。

  殷志刚告诉记者,养老机构人才队伍建设有待加强,对于全世界来说,都是普遍存在的难题。但在他看来,有所区别的是,国内养老产业“缺人”不仅指的是人才数量上的缺乏,更是指总体的专业水平有待于提高。“有高端有品质的养老服务,却没有好的养老服务队伍相匹配,都是空谈。”他说,尤其在上海,养老机构大多采取会员制收取高额费用,必须加强对养老服务人才的整体培养能力。

  “国家鼓励全面放开养老产业,但现阶段3-5年内不是放开的问题,是全面培育的问题。”殷志刚表示,由于我国养老产业起步较晚,尚处于初级发展阶段,需要政企联手,群策群力,共谋发展。

免责声明: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房产新闻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最新资讯

滚动播报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