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
您的位置:中国房产新闻网 > 资讯中心 > 行业动态 > >

顶尖技术产业化的北京经验

新闻来源:未知  2017-07-06 16:22

  日前,记者从北京市科委获悉,我国达到国际领先水平的219项技术中,北京占比55.7%,达到国际领先水平的技术成果在全国占据绝对优势。一批轨道交通、生物医药、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的顶尖技术也在北京落地成长。在非首都功能疏解的背景下,北京正在打造全国科技创新中心,依托创新驱动经济全面转型发展。新的机遇也带来了新的挑战,北京也正在思考如何进一步提速科技成果落地产业化的进程,以及如何更高效地实现京津冀区域的科技联动。

  新看点

  北京正依托科技创新驱动经济转型发展,一批批轨道交通、生命科学以及高科技材料企业大放异彩。

  在北京市科委政策、资金等各方面资源的引导与支持下,交控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交控科技”)攻克并掌握了一批列控系统核心技术,跟踪了一批前沿技术,搭建了一套全生命周期的安全管理保障平台,研制出了一套CBTC、CTCS系统技术装备与验证平台,建立了一套研究成果转化工程化的流程与渠道,建设了一系列工程技术创新平台,培养了一批高水平专业技术人才,参与编写了一系列行业标准,形成了一个可以“走出去”的国际化轨道交通信号产业。

  据交控科技相关负责人介绍,交控科技依托北京交通大学的核心技术成立于2009年12月,是国内第一家掌握自主CBTC信号系统核心技术的高科技公司,公司致力于建立一个符合高速铁路、城市轨道交通和磁悬浮三大领域的列车运行控制系统技术和产品体系。作为一家轨道交通企业,交控科技目前已经拥有多个平台、实验室,如“城市轨道交通列车通信与运行控制国家工程实验室”、“城市轨道交通列车通信与运行控制公共服务平台”等国家及省部级平台。公司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科技成果获得了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和北京市科学技术奖一等奖。

  在生命科学方面,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以下简称“北生所”)的建立,是党中央、国务院发展推动科技体制改革,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举措。作为国务院授权,中组部牵头,科技部等8个部委和北京市政府共同支持组建的一块科技改革试验田,北生所自2005年12月正式挂牌成立以来,在北京市科委的推动下,带动了处于创新高峰期的海外优秀人才回流,建立了一支高水平的科研队伍,着眼于原创性基础生命科学研究,大胆尝试通过体制机制创新,走出在中国原始科研创新的新路子。对于实验室的发展,北生所也尤为关注。实验室主任入职前,北生所就开始启动实验室的安置工作。帮助登广告招聘助手,为实验室主任采购必须的仪器设备作为实验室建立的基础,大型仪器设备采购费用不占实验室科研经费。

  高性能大型关键金属构件增材制造(3D打印)技术,被誉为是一种“革命性”的低成本、短周期、高性能、绿色、数字化、材料/制造一体化智能制造技术,代表着重大装备大型关键构件“高性能材料技术”和“先进制造技术”的发展方向。近年来,北京市科委持续支持王华明院士团队及相关产业链支撑合作单位,开展大型金属复杂构件增材制造相关技术研究,累计支持课题20余项。经20余年努力,以王华明为带头人的创新团队,“产学研用”紧密结合,在国际上率先全面突破飞机钛合金、超高强度钢、耐热合金、镍基高温合金等高性能难加工金属大型复杂整体关键构件激光增材制造工艺、成套装备、专用材料、质量/性能控制和工程应用关键技术,并建立了完整的技术标准体系,使我国处于国际领先地位。

  新动能

  北京正在打造全国科技创新中心。过去的五年,各项创新指标突飞猛进,各种重大原创科技成果不断涌现,成为全国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扎实深入推进的巨大动力。

  数据显示,2016年,北京研发经费支出达到1479.8亿元,比2011年增长58%,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为6%左右,位居全国最高水平,也高于发达国家平均水平。国家高新技术企业1.6万家,占全国总数的16%。2016年新增科技型企业8万家,占当年新增企业总数的比重为36%,表明全社会创新创业的热情和投入明显提高。全市科技型企业总数43.2万家。上市企业总数281家,总股本占全国的41.5%,总市值占全国近1/4。新三板挂牌企业累计1479家,占全国总数的15%,市值居全国首位。“首科指数”比2011年增加17.04点。

  2016年,北京每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76.8件,是全国平均水平的9.6倍。PCT国际专利申请量6589件,是2011年的3.5倍。中关村企业累计创制国际标准229项,比2011年新增139项。高技术产业、科技服务业增加值年均增速分别为37.7%和12.8%。2016年技术合同成交额3940.8亿元,是2011年的2.08倍,五年来实现翻番。其中70%以上输出到国内其他省区市的350个城市和出口。中关村示范区总收入实现4.57万亿元,是2011年的2.4倍,五年来实现翻番。科技创新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超过60%。截至2016年底,北京企业在天津、河北两地设立分支机构近6000家。

  全国科技创新中心在全球创新网络关键枢纽地位更加凸显。建设国际技术转移中心和国家技术转移集聚区,拥有58家国家级技术转移服务机构和103家国家级国际科技合作基地。在京外资总部企业280家,外资研发机构548家。

  据北京市科委副主任伍建民介绍,北京市作为全国科技创新中心,在央地协同创新方面也取得实质性进展,培育出如量子通信和量子反常霍尔效应、高温铁基超导等一批重大基础研究成果,进一步提升了科技创新的国际影响力。

  在科技成果方面,世界首个深度学习处理器“寒武纪”和国内首款嵌入式神经网络处理器(NPU)“星光智能一号”研发成功并实现量产。支持建设12英寸集成电路生产线,北京成为国内规模最大、技术最先进的集成电路创新基地。高性能大型钛合金构件激光增材制造技术首先实现了在航空发动机、汽轮机等装备上的应用。机器人整机在汽车制造、物流搬运、医疗健康、文化教育等领域广泛应用。2016年亦庄成为世界机器人大会永久会址。生物医药产业成为新的千亿元级产业,销售利润率连续13年居全国首位。加快发展新能源汽车产业,首个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国家动力电池创新中心落户北京。

  新挑战

  在非首都功能疏解的背景下,科技创新已成为北京经济全面转型的立体化引擎。北京商报记者在采访中注意到,在科技创新发展的背后,北京也正面临一些新的挑战。

  在北京市社科院副院长赵弘看来,目前北京的“高精尖”技术方面存在科技成果落地较慢的挑战,由于从原始创新到技术,到中试,再到批量生产需要的时间较长,加之现在的科研更加强调科技创新的链条在区域方面的配置,因此落地时间并不短。由于北京地区的各项成本越来越高,空间资源越来越稀缺,因此很多项目的中试、产业化以及孵化等方面也需要在周边区域配置。

  “在周边的转化需要形成相应的集群和产业链条的衔接。”赵弘表示,目前很多周边的园区都是处于孤立式发展,存在“有企业,无产业”的状况,单个企业缺乏配套,缺乏关联,无法形成链条和集群,加之整体成本较高,完善产业链条,形成集群效应是未来工作的重点。企业的研发实验室使用率不高也是北京高端技术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许多企业在进行一个实验时就会建立一个实验室,实验完成后该实验室就会被闲置,使用率并不高,应当将实验室资源的共享作用打造出来,服务更多的企业和更多的科技创新。应当利用大数据,利用网络平台实现资源共享和有效对接。

  科学技术作为新兴领域,在不断摸索过程中,新的挑战会不断出现。据了解,交控科技在发展过程中,及时发现了行业内信号系统的问题及其发展趋势,及时倡导开展相关的标准编制工作,并积极参与了标准制定工作。近几年,倡导并参与起草了国内“城市轨道交通基于通信的列车运行控制系统技术条件”的制定工作,该标准已于2013年2月1日开始实施;牵头起草了中国城市轨道交通协会“城市轨道交通CBTC信号系统行业技术规范”的制定工作,该标准的系统需求规范已经发布并于2014年开始实施;牵头起草重庆、北京和中国城市轨道交通协会分别组织的互联互通技术规范。

  赵弘认为,科技创新中心的发展需要优化配置京津冀地区的优质资源,发挥北京地区科技创新的源头作用,北京周边地区要积极进行科技创新的转化。在雄安新区方面,要打造新的创新高地,北京地区需要与雄安新区做到差异联动,整个区域的创新资源就可以得到更大范围的释放,能够推动区域转型,辐射带动全国发展。

    来源:北京商报

编辑:wangdc

免责声明: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房产新闻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最新资讯

滚动播报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