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12月18日晚间,富力地产在港交所公告称,“近日联席保荐机构已完成保荐代表人变更手续,中国证监会已恢复对本公司此次发行申请文件的审查”。上述表述意味着,富力地产在原保荐人辞职而主动中止审查的两个月后,重启回A之旅。
无独有偶,同日晚间中交地产发布公告称公司于12月15日向证监会提交了《关于恢复审查非公开发行A股股票申请文件的申请》,并于12月18日收到《中国证监会行政许可申请恢复审查通知书》。证监会认为该申请符合恢复审查条件,决定恢复对该行政许可申请的审查。公司本次发行尚需证监会核准,能否获得核准存在不确定性。
一个IPO恢复审查,一个定增恢复审查,加之近期多家房企公司债接到监管机构“放行”通知,房企再融资在2017年年尾出现松动迹象。业内人士分析,随着楼市调控预期目标的逐渐实现,明年可能会在规范的原则下继续放松房企再融资。
2017年内地融资难但通道尚存
![]() |
其中,2017年1-11月,中国恒大、阳光城(000671,股吧)融资总量皆超千亿,创单房企历年融资规模新高。如若去除这两家房企影响,2017年前11个月的房企融资总额为7254亿元,较2016年全年下降31%。
在内地房企融资规模总体下滑的背景下,其中公司债融资方式下滑尤为显著。据不完全统计,2017年前11月公司债融资总规模为422亿元,较2016年全年大幅下降91%,占比仅为4%。
自从2015年1月15日证监会出台《公司债发行管理办法》降低公司债门槛以来,房企纷纷选择于国内发行公司债,公司债发债规模也于2015、2016年逐月攀升。直至2016年四季度,《关于房地产业公司债券的分类监管方案》、《关于企业债券审核落实房地产调控政策的意见》等政策陆续出台,2017年公司债发行规模随之骤减。
去年以来的对楼市的严厉调控与以往历次调控显著不同,从需求侧的限购到供给侧的融资通道限制,决策层有意通过“两只手”同时管住资金的入口与出口。
不过同时也需要注意的是,政策从制定本意来看并未完全不留一丝余地。今年以来,已有9家房企定增获得反馈,2家房企定增中止审查。这显示着房企再融资大门并没有完全关闭,受理和审核释放了些许亮光,但受理、审核,甚至通过,并不意味着能很快拿得批文发行。据了解,今年以来尚无A股房企获得定增批文,有的房企定增已过会一年半,为了能等到批文,不得不延长公司股东大会决议及授权期。
再融资松动迹象显现
![]() |
更早时候,10月19日,安徽省高速地产集团发行25亿元私募类公司债;9月26日,泛海控股(000046,股吧)发行100亿元私募类公司债;9月26日,首创置业发行50亿元私募类公司债;9月25日,青岛(楼盘)海信房地产股份有限公司非公开发行30亿元私募公司债券,这些公司债均已获得批文。
一位上海(楼盘)债券人士称,“地产债确实放松,但是有条件。比如以前不要拿‘地王’,业务不要太激进等。公司债中,特别是对于上市公司发债其实是放行的。”
加之在富力地产以及中交地产两家房企此次获监管机构放行,明年房企内地再融资口径稍许放松成为大概率事件。
易居研究院智库中心研究总监严跃进认为,从富力地产、中交地产等房企恢复审查情况来看,2017年房企正常的上市或再融资的通道并没有堵死,房企应积极把握机会。随着楼市调控的预期逐渐实现,估计明年会在坚持规范的原则下部分放松房企再融资。
也有分析人士认为,一年以来内地房企融资通道拥堵,选择境外发债不在少数,不过目前美元债发行规模开始增加,此时,美元进入加息通道,国内房企境外债务尤其是美元债务成本进一步上升,运营风险增加。因此明年房企可能会重新发力国内债市。
克而瑞数据显示,2017年1-11月108家房企的境外发债、公司债及中期票据平均融资成本分别为6.72%、6.05%及5.52%,与2016年全年相比,分别增加1.34、1.03及1.20个百分点。
本文首发于微信公众号:中国房地产报。文章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和讯网立场。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请自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