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刘晓博刘晓博说财经今天
下面这张图,最近在朋友圈刷屏了。
如果你关注财经新闻,十有八九看到过这张图。而且大家都在这张图表里读出了“失衡”两个字,并隐约感受到了即将来临的变局。
但需要给大家说明的是:这是一张存在较大错漏的图表,无论在逻辑上还是数据上都存在错漏,如果简单相信它,只能说明你是一个金融“小白”。
图表中的“中国”,显然指的是中国内地,因为A股的市值、内地房产市值跟图表里比较接近。如果加上台湾、香港的股市市值,以及港澳台的房屋市值,差距就大了,对不上口径。
于是,这个表格的第一个重大错漏就来了:拿A股市值跟美国、欧洲和日本股市市值简单对比,逻辑是错误的。
原因很简单:我们可以拿内地的房屋市值、企业上市市值跟欧美日对比,这没有问题,因为中国内地是一个独立经济体,也是一个独立关税区。但不能使用A股市值,因为大量内地企业是在香港、美国、新加坡等地上市的。比如腾讯和阿里这两个巨无霸的市值,就分别计入了港股市值和美股市值,但事实上它们是中国内地企业。
因此,在比较市值的时候,我们应该使用“内地上市公司市值”,跟美国、欧盟、日本本国企业的上市公司市值比较。
截至2018年11月23日,上交所总市值是27.8万亿元人民币,深交所总市值是17.3万亿元人民币。港交所总市值是30万亿港币,其中接近70%的市值是内地企业(超过1000家)——港股里内地企业的市值,折算成人民币是18.6万亿元人民币。上述三大交易所里“中国内地上市公司市值”总和,折算成美元是9.2万亿美元。
我没有细算在美国、新加坡、英国、德国等地上市的中国内地企业市值,但仅阿里一家就超过3600亿美元,百度、京东、拼多多都市值巨大。因此,内地企业全口径的“上市总市值”超过10万亿美元是没有悬念的。
而在上面那张图表里,中国上市企业市值只有6万亿,显然存在巨大的错漏。
另外,使用美国股市市值、欧盟股市市值这样的概念,也是非常不严谨的,因为美、英、法、德等国股市,都是为全球服务的,上市公司市值不完全是当地企业创造的。
至于表格里中国楼市的市值,我没有更准确的数据,大致估算一下,65万亿美元是基本合理的。
毫无疑问,中国内地房屋总市值是明显偏高了,总和超过了“欧盟+美国+日本”的总市值。中国内地人口大约是14亿,而上述三个国家和地区人口是10.6亿。
中国人口多,当然需要更多的房子,但问题是中国的人均收入远远低于欧美日,所以房屋市值偏高,存在“不合理性”。但另一方面,中国的高房价又存在“合理性”,因为房价里超过一半是税收,此外还有人民币汇率高估的因素。
上图是央行在“中国金融稳定报告2018”里公布的各国“杠杆率”的情况,其中红框表示的,是中国跟欧美日“政府杠杆率”的对比。可以看出,中国政府杠杆率是最低的。
为什么中国政府杠杆率最低,原因很简单,中国土地国有,政府可以从土地、房屋交易中源源不断地获得税收和卖地收入。从2006年1月到2018年9月,仅财政部公布的“国有土地转让收入”就达到了38.2万亿(见下表):
中国历年卖地收入,以及占GDP比重(单位:万亿)
注:2016年以及此前年度的GDP,使用的是最终核实数据;2017年和2018年为初步核算数据。卖地收入,财政部和国土部的数据往往不一致,本表以财政部数据为准。
可以看出,卖地收入占中国当年GDP的比重,已经从2006年的3.2%,上升到了今年的6.5%。在过去13年里,卖地收入占GDP比重出现过三次大反弹,对应的分别是三次对楼市的刺激。
13年里38.2万亿,这还没有算跟房地产有关的税收,其主要税种包括:契税、土地增值税、房产税、城镇土地使用税、耕地占用税。
正是因为中国存在土地财政,所以我们的“政府杠杆率”才能维持全球较低水平。当然,反过来,我们的房屋市值也才能全球第一。中国房屋市值里,很大一部分是显性和隐形的税收,或者叫做“政府成本”,它在一线城市房屋市值里占比可以达到60%以上。
上图:全球政府的债务分布,由于有土地财政,中国并不高。
那么问题来了,中国房屋市值和股市市值的失衡,最终将倒逼出什么?
变化一:股票市值有较大提升空间,一些人的机会来了,另外一些人的冬天来了!
大约在2014年初,我率先提出了“印钞票的时代”和“印股票的时代”这样的概念。所谓“印钞票的时代”,就是通过货币超发,让购买房产的人享受到城镇化的红利,催促没有买房的人赶快买房,它的基本要素是“货币超发+城镇化+大基建+房地产+间接融资”。
当时我就预言,这个增长模式将告一段落。未来将是“印股票的时代”,是通过IPO注册制改革,通过资本市场、直接融资的方式,发展实体经济。
从2014年末开始,政府多次试图启动“印股票的时代”。2015年的牛市就是奔着注册制去的,股灾后还一度坚持要搞注册制改革。直到2018年11月初,国家宣布在上海推出科创板并试行注册制。之所以一直没有成功,就是因为总想通过发动一轮牛市来对接注册制,而注册制对应的估值远比现在低,一轮牛市之后,就更加无法对接,只能以暴跌告终。
现在,管理层终于明白了一个道理:只有熊市才能对接注册制,所以才在2600点宣布在“科创板”试行注册制。这意味着,中国试图杀出资产泡沫的困境,突破口是股市。
未来,中国将慢慢迎来“印股票的时代”、“大金融时代”。居民资产配置严重偏向房地产的局面会被改变,货币超发的局面也会被改变。但这需要一个过程,中间将有很多人为之牺牲(失去财富)。我半个月前曾撰文,劝普通人在5年之内远离股市,就是这个原因。因为A股将趋势性走低,目前估值相对于注册制仍然偏高。
在这个估值水平如果贸然发动一轮牛市,结局跟2015年仍然是一样的。
变化二:楼市的机会越来越少,选不对城市和区域,注定将跑输大盘。
一直有读者认为我是楼市的“死多头”,其实不然。我2013年以来一直表达一个观点:中国楼市的机会正在向大城市、城市群集中,远离中心城市的普通三四五线城市机会其实不多了(有显著人口增长的例外),其资产流动性将越来越差。未来,80%的县城、市镇的房价,有可能跑输通胀。
过去两年,三四线城市通过货币棚改(相当于央行定向印钞给他们)大涨了一轮,这超出了绝大多数人的预期。但后遗症非常大,本来这些城市的新一代居民已经基本摆脱了房价的重压,结果又被拉了回去。
展望未来,只有“有显著人口增量的、高级别的城市,以及卫星城”,其配套好、位置好的住宅,才有较高投资价值。其他区域的房产,正逐步摆脱金融属性,回归房子的本义。
中国要想真正从“房地产时代”走出来,逐步迈入“实体经济时代”、“新经济时代”,就必须压缩房价里的“税和费”的比重,只有这样才能真正降低全社会的负担。
这就是那张刷屏的表格,所能告诉我们的。
免责声明: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房产新闻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