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期以来,大量群租型胶囊公寓在热点城市处于“地下经营”模式,远离监管视线,引发一系列安全、卫生问题。10月30日,广州(楼盘)市就治理胶囊公寓放出大招,从以往的“规范”到如今的“禁止”,虽然只是两个字的变化,却让胶囊公寓面临灭顶之灾。
广州严禁
蓝色的弧线灯光,白色的前卫舱体,黑色电子显示屏上清晰的“免打扰”“Wi-Fi”提示……今年以来,在北京(楼盘)、天津(楼盘)、福州(楼盘)、南京(楼盘)乃至呼和浩特(楼盘)的酒店及众创空间,多款集独立门控、智能电视、充电插座、蓝牙影音、保险箱、氛围灯于一体的太空舱公寓亮相,科技感十足,让体验者仿佛置身浩瀚宇宙。
这些过夜费不足百元、面积不超过5平方米的智能空间,对于猎奇的外地游客及囊中羞涩的创业学子来说,无疑是解决居住问题的上佳之选。
然而,炫目的样板展示并不能掩盖胶囊公寓乱象。事实上,起源于日本的胶囊公寓,在中国大多建在了写字楼和住宅楼的群租房里。这些私拉电线、私搭乱建的所谓太空舱,一个房间的面积小至两三平方米,仅可供一个人在里边休息,连翻身都困难,存在极大的安全隐患。
10月30日,广州市住建委、市公安局、市来穗局一连发布三份有关住房租赁的文件,“三管齐下”为租赁市场戴上紧箍咒。新金融观察记者了解到,三份文件亮点颇多,除全面开启房屋租赁合同备案模式,逾期不办最高罚款万元,推行合同示范文本,明确租赁期间出租人不得单方上调租金外,备受关注的广州住房租赁标准首次明确严禁群租房、房中房、胶囊公寓。
依照规定,广州租赁住房的人均居住使用面积不得低于5平方米;原始设计为过道、厨房、卫生间、阳台、储物间和地下储藏室等非居住用的空间,不得出租供人员居住;单套住房改造不得加建厨房、卫生间。
广州市住建委人士向新金融观察记者证实,出于合理引导、鼓励宿舍型租赁住房发展的目的,全市确已禁止经营胶囊公寓,但目前主要是针对住房租赁企业经营的宿舍型公寓和集中式公寓,是否包括酒店或众创空间开设的太空舱仍待多部门协调。
查封先例
事实上,针对披上胶囊公寓、共享床铺外衣的群租房,各地的监管一直未放松。
今年6月,蹭上火爆的共享概念,北京“共享睡眠舱”名噪一时。这些外部没有招牌的“共享睡眠舱”大多开设在写字楼和居民楼内,无人自助、扫码睡觉、按分钟计费成为热门揽客标签。在这些区域,150平方米的空间可放置约20至30个胶囊,每个胶囊体积约为2.5立方米,8小时收费在96元左右。
因不用交押金、不用登记身份信息,“共享睡眠舱”最初热度惊人。然而,当发现进入后舱门自助关闭,外面的人无法打开,只有一个小风扇缓解闷热时,很多人会产生密闭恐惧感并担心身体出现意外。业内人士坦言,这些逼仄的“共享睡眠舱”并不具备营业执照及消防许可证,几乎都是违法经营。
与上述说法相印证,多数“共享睡眠舱”上线不足两个月便被北京警方查封,经营者被要求拆除舱体并撤离。当时,有遇到资金危机的经营者安抚办理月卡的用户称,三个月左右可完成对产品设计、运营模式的改造升级,并通过相关部门评估恢复营业,如今被证实已没有下文。
在胶囊公寓扎堆的福州,多位经营者在电话中对新金融观察记者表示已叫停此类业务,目前仅能提供普通房间。知情人士介绍说,一般酒店需要注册消防许可证、特种行业许可证、卫生证、营业执照等,而多数胶囊公寓酒店是将小区内的个人房屋进行改造,没有去相关部门注册。“酒店的管理涉及工商、公安、消防等多个部门,北京等地的"共享睡眠舱"被查封,就是因为证件不全、存在安全隐患。”
存废之争
胶囊公寓是否应该存在?相当一部分知乎网友建议在出台管理办法的前提下予以保留,比如要求胶囊公寓必须使用防火材料、登记每个住客的身份信息等。
更有业内人士表示,选择胶囊公寓的大多是对价格极为敏感的低收入人群,一旦群租房、胶囊公寓被杜绝,他们可能去往生活成本更低的城市乃至返乡。从长远来看,这将造成大城市基层服务从业者流失,进而抬高人力成本,最终传导到部分商品和服务的价格上。
然而,衡量胶囊公寓的存废并不能只看到经济效益,必须看到如此高密度居住,租客的人身安全、财产安全均难以保证,存在较大的治安隐患。与此同时,蜗居也会对租客的身心健康造成负面影响。从这个层面来看,广州市严禁经营胶囊公寓的做法无可厚非。
当然,治理胶囊公寓不能只是把人们赶出,还需要一系列配套措施。第一,廉租住房必须跟进,化解外来人口对胶囊公寓的依赖;第二,要制定优惠政策,鼓励更多企业为职工打造温馨家园,让他们在企业有居住之地;第三,居住补贴必须发放。目前,各地都在争抢高端人才,提供高额租房补贴,对较低层次外来人群的诉求也不应忽视。
易居研究院智库中心研究总监严跃进对新金融观察记者表示,对于租赁市场来说,应该从经济属性和居住属性等多角度考量。虽说一些胶囊公寓项目成本相对不高,满足了年轻群体的临时性、过渡性需求,但此类物业有难以克服的消防、管理问题,官方并不能持鼓励态度,后续各地在人均租房面积等方面都需要设置规范。“对于租房困难的群体,未来需要通过租赁公共平台提供相应财政补贴。因部分承租者担心政策到位效果不好,也要求各地就业单位协助办理各类证明。”
免责声明: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房产新闻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