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
您的位置:中国房产新闻网 > 资讯中心 > 行业动态 > >

高价地难卖出高溢价 去年地王项目多数被破发或亏本

新闻来源:未知  2017-11-27 12:56

  高价地难卖出“高溢价” 去年地王“被破发”或亏本

  ■本报记者 王丽新

  “限价”政策并未大面积放松,“地王”不亏逻辑或将被打破。对于2016年一、二线城市的地王和高价地来说,当初开发商拿到地王的兴奋,甚至喝酒庆祝的场景,很有可能将演变为财务报表上的亏损数据。

  昨日,同策研究院表示,在今年银行信贷紧缩、成交量普遍下滑的持续影响下,短期内确实令这些“地王”尚未开建便已“被破发”,或难以以盈利方式推盘入市,高昂的地价和趋稳的房价将形成尖锐矛盾,让绝大部分地王项目亏本。

  另据《证券日报》记者了解,关于2016年诞生的地王的命运,有些仍趴着不动,有些在缓慢建设当中,有些则找到了合作伙伴,正在酝酿入市。但不管是哪一种,短期内确实都面临着无法再以预期价格入市的压力,这意味着不但难以实现高溢价卖房,亏本也将成为大概率事件。

  入市遭拖延

  “高溢价”卖房难实现

  以现在开发商的能力来看,一般从拿地到销售可以控制在6个月-8个月之间,高价地可能稍微缓慢一些,但依然可以实现高周转。简言之,根据地产项目开发周期,大部分去年招拍挂诞生的“地王”,都会在今年或是明年上市销售。

  但从目前的市场环境来看,调控短期内不会放松。更重要的是,今年不少城市的“限价”政策严重拖长了这类地块的开发周期。

  据同策研究院监测,今年不少城市卖房都要按当地政府批准的价格来卖。这一限价措施2016年在南京、苏州等地首现,2017年则已经推广到了全国十几个城市。

  因此,有些房企迫于资金压力或是拿地必须动工的时效限制影响,“亏本买卖”也只能硬着头皮做,而且现在市场上也已经出现了这样的苗头。例如,前不久南京某楼盘毛坯均价25700元-25900元/平方米,该楼盘楼面地价22000元/平方米,房价仅比地价高3000元/平方米左右,接近“地价”卖房。

  有这么一类公司,公司定位于做高端精品,过去几年一直号称产品力较强,可以做“高溢价”,在拿地的时候也不惜代价,频频拿“地王”,也号称可以通过“高溢价”实现“地王”项目的收益。但是在今年市场长时间处于低迷期,“高溢价”就很难实现。而且这一低迷期将继续延长。同时,由于这类公司产品线偏高端,能够购买得起高端产品的客户往往被限购限贷,会导致“地王”楼盘成交不是很理想,难以实现溢价收益,最终影响这类企业的资金面。

  事实上,除了去年的地王项目,过去的高价地也受到了冲击。据《证券日报》记者获悉,北京某个豪宅项目,曾计划去年入市,但“8万元红线”限制之下,该项目预计以“10万元+”的销售单价入市遭到阻碍,其开发商为了盈利考虑,至今仍未入市,项目具备预售条件一年以上尚未开售,资金压力可见一斑。而在北京楼市,这类项目并不少,时间拖得越长,资金成本越高,对项目的利润侵蚀程度也随之越高。

  地王或陷入亏本

  激进抢地房企压力陡增

  盘点2016年争抢地王的房企,《证券日报》记者发现,有扩张需求的中小房企更为激进。事实上,这类房企信用评级较低,拿到低成本融资能力比大型房企更差,高价地在手无法快速变成现金,将会把企业拖进危机之中。

  对此,同策研究院也表示,以闽系房企为代表的激进型房企逆袭土地市场,激进拿地,频频制造“地王”,甚至个别房企的拿地金额已明显超过销售金额,房企拿地能力严重透支。这类房企在今年银行信贷紧缩的市场背景下,此前以高周转策略回笼资金的手段失灵。同时,资本市场融资成本居高不下,此时,这类企业拿“地王”的快感不在,已经受到资金链濒临断裂的煎熬。

  另外,过度依赖民间资本的企业和没有战略规划与风险控制标准的企业也将遭遇巨大压力。同策研究院认为,过度依赖民间资本的企业,最终因为拿地成本、融资成本过高等因素,导致项目定价偏离市场主力需求,销售上遇到瓶颈,企业遭遇资金链危机;没有明确拿地战略与风险评估机制的企业抢地王,属于市场跟风者,尤其是在招拍挂拿地现场,意气用事,赢了当时拿地的赌局,但是,随后市场瞬息万变,这类企业对“地王”楼盘难以把持,赢得赌局已变得更为非常艰难。

  值得关注的是,对市场有预判的开发商早有所准备。比如,信达地产与泰禾集团合作开发项目,或者一些房企将高价地转让部分股权,合作开发,分摊风险。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和楼市调控的背景下,土地更贵、融资更难、开发周期拉长、消费者对品质要求更高等,都成为越来越多房企选择合作开发项目的原因。”同策研究院认为,房企由竞争转为“竞合”,优化市场资源配置,有可能实现高价地的最大收益。

  更重要的是,开发商需要准备充裕的资金流支撑“地王”继续生存。企业需要寻求银行财团的大力支持,或是拥有充裕的现金流与融资渠道。今年,为了获得更多资金,无论是重回A股,海外融资、中期票据、债券融资等,越来越多房企在努力开拓创新融资方式,甚至一些表外高成本的融资,这也有可能成为房企的利润黑洞。

免责声明: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房产新闻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最新资讯

滚动播报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