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地产税怎么收?何时收?以前财政部时不时放出点风声,专家学者时不时和大家说说猜想成功,但这些都是捕风捉影。今天,实锤来了,财政部长肖捷在人民日报上发表了文章,直接拍板定论!
一锤定音!房地产税真要来了
今天被人民日报上财政部长肖捷的文章刷屏了,一早开始身边人都在讨论房产税房产税房产税。
![]() |
财政部长肖捷文在文中是这样说的:按照“立法先行、充分授权、分步推进”的原则,推进房地产税立法和实施。对工商业房地产和个人住房按照评估值征收房地产税,适当降低建设、交易环节税费负担,逐步建立完善的现代房地产税制度。
接着还有一句:新开设的税种,力争在2019年完成所有法律程序,2020年完成落实税收法法定原则的改革任务。
![]() |
现在的重点是,房屋评估值到底怎么确定?
肖捷文章里说,对工商业房地产和个人住房按照评估值征收房地产税,这句话里的“估值”是什么意思呢?
业内专家表示,房屋的评估值应是房屋市场价值,而非房产原值(即购房时价格),但由于近些年房价上涨较快,因此最终评估值应该会有折扣。
专家意思就是,几年前你200万买的房,现在市场价已经400万了,那么房地产税是按照现在400万的价值来收,而不是你买房时的200万计算。
这就有点复杂了,像我们现在的房产税(注意是房产税不是房地产税,是不同东西!)是按照房产原值计算的。公式是:年度应纳房产税额=房产原值*(1-30%)*1.2%。
按原值算就很清晰,多少钱买的就用多少钱收税,白纸黑字清清楚楚,用公式一套就行。可是房屋现市场价怎么算?一套房你可以卖220万,也能卖210万,这种根本无法给一个精确的数字。
九点半君认为中国评估方式可能和美国一样。美国房地产税的评估并不是从房产销售公司那里采集来的市场交易价格,而是由市政府房地产评估师们估算出来的房产价值,获取这个市场价值数据的唯一来源是市政府的财务局,政府每年向公众发布全市所有房产的价值,并接受房产主的质疑。
估计大家觉得这种人工估算方式存在误差,让人不信服。事实上纽约市政府的确每年都要处理来自房产主对其房产价值的众多申诉,房产税评估师不仅要估算房产市场价值,而且要为自己的估算结果进行维护辩论,必要时还要和房产主的律师对峙法庭。
所以以后房地产税出来了,我们可能也会遇到这种情况……不过既然是按照财务局的数据估算的,应该是比较客观公证的。
超过三套住房可能会才会被征税
关于房地产税,民众关注的主要是两点:
第一是这税怎么收。上面肖捷部长已经说了,按房屋估价。
第二点就是征税范围。既然号称可以调节房价,那就不可能对上到50到房,下至1套房的人一视同仁收同样税。
从去年开始,全国联网就已经实现了,这意味着一个人有多少套房子,在数据库里,是一目了然的了。
隐形富豪再也无法隐形,一个人囤积着多少套房,清清楚楚,这些人是政府的打压对象,主要是那些炒房客。
现在的主流说法是,对于普通人来说,三套以内住房都可以算是正常的,尤其是考虑到刚需置换和异地居住等,所以类似普通人的住房持有,问题其实不大,甚至不会纳入征税范围。
而对于其他多套住房的持有,超过三套的,预计征税的可能性是很大的。
网上吵翻天了:房地产税对普通人来说是好是坏?
从最浅层次看,伤害最大的无疑是房哥房姐们,尤其是北上深这种一线城市,他们的灭顶之灾在于1、需要交税的房子多,2、房价涨得飞快,交的税贵。
对此,最普遍的说法就是这种对于多套住房持有行为进行干预的方式,能够有效地引导购房预期。征税背后,势必会对各类需求进行管制,这样部分热点城市热点项目的炒作现象会减少,相应地房价上涨的压力也会减少。
然而随着房地产税的脚步临近,不同的声音开始出现了。
经济学家马光远今天在微博上连发了好几条diss房地产税,他认为房地产税唯一作用就是给政府创收,不可能降房价。
![]() |
拿美国来讲,虽然他们没有中国的“70年土地租赁期”,房主拥有永久产权,但他们每年都要交房地产税,不同州实行不同税率。
![]() |
![]() |
值得关注的一点是,纽约的房地产税,真的很贵!
纽约房税第1级的税率是19.16%,第1级房产市场价值的6%用于房产税评估。市价45万美元的征税基础为2.7万美元,然后乘上19.16%,为5173美元。
就是说纽约每年的房产税,相当于市价的1-2%。
这么可怕的税率,纽约房价降了吗?答案是该涨破天的依然涨破天。
![]() |
有人说,我知道房价降不下来,但看炒房客吃瘪我感觉很爽,反正我买不起房那有钱人就多交点税吧哈哈。
怎么说呢,这种想法太片面了,九点半君想起来有一阵子汽油涨价,有人就幸灾乐祸说幸亏我没车,不关我事。事实上太与你息息相关了,就拿吃的来说,超市的柴米油盐酱醋茶,菜市场的肉蛋菜都是需要物流运送的,涨到一定境界物流也会涨价,菜价物价也会跟着涨,都是一环扣一环,无人能逃的。
比如之前中兴程序员跳楼们,表面上看是中年失业消极自杀,深层次的原因可能错综复杂,也许是通讯业的衰退,也许是房价和企业税太高,为消减开支企业裁员。从一件看似和我们关联甚小的事,渐渐影响到了个人,所以不要再说我没房和我无关这种话了。
不过,一个调控工具是否好用,还得用实践检验,现在所有猜想都是假设。总之房地产税出台已经迫在眉睫了,我们就静静等待吧。
本文首发于微信公众号:九点半财经。文章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和讯网立场。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请自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