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 言
自2016年9月以来,监管部门出台限购限贷等政策打压房地产的市场需求,调控政策持续加码,各类政策层出不穷。与此同时,中央提出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在此政策诉求下,房地产行业持续整合,企业竞争加剧。房企纷纷调整战略,以期在未来发展能拔得头筹。
目前房地产企业表现出什么样的特征呢?
一.
企业竞争激烈、分化严重
(1)行业门槛值提升,TOP30增速明显
距离2017年结束只剩下一个月,房企已进入冲刺年终销售目标阶段。
从梯队门槛看,各梯队房企门槛大幅提升, 2017年11月, TOP10门槛值同比增长25%,TOP30门槛值同比增长48%,TOP100门槛值同比增长12%, 其中TOP30为门槛值上升最大的梯队。
图表:2017年1-11月各梯队销售金额门槛值(单位:亿元)
|
从行业集中度来看,2017年1-11月,TOP10集中度25%,较2016年全年提高5个百分点; TOP30集中度39%,较2016年全年提高8个百分点。在调控政策影响不断深入的情况下,规模房企适应能力更强,企业唯有做大规模才能更好的抵御来自各方的风险,未来随着资源进一步向规模企业聚集,小众游戏大幕开启。
图表:2013-2017年行业集中度变化情况
![]() |
随着行业集中度的提升,门槛值的继续提高,房企的淘汰机制也发生了转变。
过去被淘汰主要是企业资金紧张,发展跟不上节奏,以退出或是被收购而离场。
以西安(楼盘)本土房企天朗为例,企业自身激进的城市布局导致资金面风险迅速增加,部分新进入城市水土不服以及受品牌房企布局冲击,销售业绩贡献不佳。与此同时,大本营西安楼市面临去库存的问题,项目销售受阻。
此外,公司未能得到资本方支持,香港IPO首发上市未能完成,银行贷款艰难,资金面紧张,天朗困局显而易见。公司于2015年被融创收购。
随着房地产行业的发展,淘汰机制已经转变成门槛淘汰,即你不具备哪项资质,就不具备参与游戏的资格,房地产行业逐渐步入小众游戏的时代。比如土地出让竞拍中,会在财富榜或是销售榜上为企业设置有无参加资格;此外,2017年5月上海(楼盘)推出的8幅住宅用地,总建筑面积近77万平方米,均采用招挂复合方式出让。通过招标打分,排名顺序前3位的投标人,才能入围竞标,并在总资产、净资产、百强排名以及装修住宅总面积等方面设立较高的门槛,最终能够参与竞价的都是保利、中海、万科等地产巨头。由此可见,市场开始逐步挑选交易对手,不排除未来在其他方面,如城市更新等对企业提出更高要求的可能。
![]() |
企业趋向于多元化发展
1.房企谋变,多元化转型加速
随着调控影响的不断深入以及长效机制的逐步建立,房地产行业发展已经逐步转向稳定期,目前行业同质化竞争激烈,从拿地-开发-销售-拿地这种单一的模式已经不适合,企业发展到一定规模,瓶颈凸显,只有通过差异化才能在激烈竞争中胜出,这也是促成多数房企选择多元化发展的原因。
此外,房地产行业的利润率下滑,企业也希望通过多元化发展寻求新的利润增长点。
2.“地产+”时代,多元化业态引领多盈格局
从目前市场情况看,房企转型主要有两个发展方向:
1
纵向:
不少标杆房企逐步拓展租赁、商业地产、物业管理等延伸产业链空间,多元化经营。
随着监管部门逐步建立房地产调控的长效机制,租赁市场政策支持也不断加大。华润置地等多家房企开始布局租赁市场,其中万科、龙湖、旭辉等房企的租赁业务已经初具规模,分别推出“泊寓”、“冠寓”、“领寓”等产品系列。以龙湖地产为例,2016年,公司推出长租公寓“冠寓”品牌,在短短一年的时间,便完成了北京(楼盘)、上海、广州(楼盘)、成都、重庆(楼盘)等城市的布局。截止到2017年10月底,龙湖冠寓已覆盖14个一二线核心城市,预计年内可布局16个城市,开业房间数逾1.5万间。同时,公司计划2020年达到行业前三,实现20亿元营业收入。
![]() |
此外,多家房企也在商业地产逐步加大布局。以新城控股为例,公司于2012年建立商业地产品牌“吾悦广场”,截至2017年11月,公司已开业的吾悦广场达到18家,租金收入超3亿元,在建及待建的吾悦广场达到36座。根据公司规划,2020年商业综合体开业数将达100个以上。随着广场逐步开业以及品牌效应持续强化,公司租金及管理费收入有望持续增长。
2
横向:
公司通过资源整合实现非地产业务的营运,最终实现战略转型获取高效益回报,其中不少房企开始试水金融、医疗大健康等领域。
![]() |
![]() |
在行业集中度提升的背景下,房企通过跨界与整合扩大规模,延伸产业链空间,多元化发展,最终实现战略转型获取高效益回报。
本文首发于微信公众号:亿翰智库。文章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和讯网立场。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请自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