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家庭装修过程中,人们往往会把“味道刺鼻”、“闻起来不舒服”等问题当成是装修过程污染物及其他排放物质引起的空气污染问题,从而引发或心理或生理上的“头晕、难受”的症状,他们往往会选择在装修结束后空置3-6个月再入住新房,以求居住安全得到保障。
殊不知,无论是在室内空气环境还是室外公共设施空气环保治理过程中,有一点已经被验证了多次——“有味道不等于不安全,无味道不等于安全”。
安全可谓是国人最为关注的焦点之一,就室内空气污染问题而言,它在近年来也引起了诸多关注,有用户需求的地方就有“市场”,今天我们就来了解一下“室内空气污染与治理问题”。针对这一问题,亿欧家居在与生态美家创始人刘广森、多位家居家装行业观察员的交流过程中,还发现了当下国内对“室内环境尤其是住宅空气质量标准”仍然存在的三个“误区”。
室内甲醛污染的关注度正在提升,但值得关注的还有苯、氨、TVOC等污染物
2018年下半年,随着“阿里巴巴某员工因住了自如甲醛房得白血病身故”的消息被曝光,这起与广大租客切身相关、直击租房行业弊病的新闻引发了广泛的关注,也引起了租客们的强烈反响,自如也因此登上了“风口浪尖”。
不久后,自如于8月31日出台了《关于自如房源空气质量环保的说明与承诺》的公告,做出了“将九个城市的首次出租房间全部下架”、“2018年6月后入驻首次出租房源的自如客可向自如申请免费空气质量检测”等承诺。
这起新闻虽然已经成为旧闻,从2018到2019年,却引发了广大租客群体甚至全民对于甲醛污染问题的关注度,但值得注意的是,甲醛仅仅只是造成室内空气污染的其中一种因素。
早在2010年,住建部、国家质检总局已联合发布了室内环境国家标准《GB50325-2010》,里面明确规定了:
针对包括住宅、医院、老年建筑、幼儿园、学校教室等在内的I类建筑,易出现的室内污染物分为四种:1)甲醛——需控制在≤0.08mg/m³的范围内;2)苯——需控制在≤0.09mg/m³的范围内;3)氨——需控制在≤0.20mg/m³的范围内;4)TVOC——需控制在≤0.5mg/m³的范围内。
首先,在这四种室内空气污染物中,其中高浓度的甲醛是没有什么味道的,可以理解成无色无味的气体,但早期即可引起支气管、肺部、鼻、咽黏膜等部位的损害;
其次,苯则是具有芳香气味的,在行业内被称为“芳香杀手”,多来自壁纸、地毯和家具表面;
第三,氨类污染物的辨识度比较高,它是无色有刺激性恶臭的气体,学过化学或接触过化肥的人估计都还能“回味”出来;
第四,TVOC指的是总挥发性有机物,它是装修后产生“气味”的重要物质,主要来自油漆、涂料、胶粘剂,但它具有强挥发性。比如,若是油漆,施工后的10小时可挥发出90%,但装修后若检测出TVOC超标则是因为苯和苯系物构成它的组成部分,未排放完全即致使空气污染。此外,它还来自燃煤、天然气等燃烧产物,以及家具、家用电器、清洁剂等。
刘广森告诉亿欧家居,近几年来,国家越发重视室内建筑环境的空气污染问题,并开始在学校、幼儿园等进行改造或治理,国家市场监督总局也将环保零污染作为重点项目推进,与室内空气污染相关的室内空气治理、室内空气检测也诱使了一波又一波创业公司及大公司接连入场。
然而,行业却存在诸如业内从流程、服务、技术、产品上缺乏统一标准且监管力度不足等问题,这将是亿欧家居接下来将要谈到的第一个行业误区。
三大行业误区:国家空气标准等于行业标准、环保板材一定环保、利用好每一坪家居空间
误区一:国家标准确实有,行业标准也统一
除了室内环境国家标准GB50325,2002年,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国家环保总局、卫生部联合制定了我国第一部《室内空气质量标准》(GB/T18883-2002),这部标准相较GB50325,要求更为严格。
比如,它从物理性、化学性、生物性、放射性四方面出发,要求从包括温度、相对湿度、空气流速、新风量、SO2?NO2、CO、CO2、氨、臭氧、甲醛、苯、二甲苯、TVOC、可吸入颗粒、菌落总数等19个检测指标,对室内空气质量进行控制,并且在进行室内空气质量检测前要求房间密闭12小时,这与室内环境国家标准GB50325仅需密闭1小时相比,提升了要求。
不过,GB50325是住建部发布的强制性标准,GB/T18883则是由卫生部等部门发布的推荐值标准,相较之下各有特点。但无论是哪一种标准,当下在行业内并未得到全方面落实。这一点从多数用户及家装公司对于“室内空气检测”或“室内空气治理”的重视程度不高就能得以体现。
另一方面,住宅空气治理的行业门槛低,基本上只要有产品、能提供服务、申请资质证明、懂一点技术的人就能做,它与化学性、生物性等物质相关。然而,无论是业态、技术还是产品,国内大多数公司都没有统一标准。
据亿欧家居了解,一些企业往往是从日本、德国等国家购买能治理苯和甲醛等产品,并自己研究服务与技术,联系一些第三方检测公司,试验一段时间、模式经过验证之后就能够上岗,其核心竞争力体现得并不明显,这则是第一个行业痛点——缺乏行业标准、很少看到室内环境国家标准的检测成果、标准落地的力度不够大。
据刘广森透露,光北京从事空气质量治理的企业,数量就超过1000家,大多都不是“大生意”,而从事室内空气检测的第三方企业,基本上都是自带实验室的机构,规模并不大。
误区二:环保板材“=”真环保
近几年来,很多企业都研发及生产出了“环保建材产品”,这些产品并不是不环保,而是存在一些疑点。有行业从业者告诉亿欧家居,对于建材的环保性,很多企业其实是空谈,为什么呢?
一是送检的产品基本上都是达标的,但抽检效果不好估计。以甲醛含量为例,住建部发布的《室内空气质量标准》要求甲醛含量要低于0.08mg/m³,一般企业送检的产品中含有的甲醛含量大多达标,但如果采用抽检的方面,效果则会差很多;
二是假设装修过程中单个装修材料都能达到环保要求,但各种材料容纳在同一空间里,甲醛等污染物释放量就很难说了。
误区三:大家都在做全屋定制想利用好每一坪的空间,却忽视了这一点
全屋定制、小空间定制、收纳定制……近几年来,定制需求增长得很快,大公司和中小型企业也纷纷押注全屋定制,要利用好每一平方米的空间,满足不同消费者的需求。这其中就存在一些不易觉察的安全隐患。
比如,一个家庭里往往会包括漆类、地板、家具、橱衣柜、壁纸、软装布艺等产品,它们在一个封闭环境下如果都释放甲醛,那么单一空间内甲醛释放量肯定会超标。
结合家居家装行业观察员的观点来看,尤其是在空间小、家具多的情况下,每立方米空间内有害物质释放量将大幅提升。而且,就算这时候检测出来室内空气质量不达标,也很难说清楚究竟是谁的责任。因为这是空间内甲醛排放量的问题,并不是某件产品甲醛释放量超标导致的。
目前,已经有不少海外企业越来越重视室内空气污染与治理等问题。2019年2月,宜家表示已经发明了可以净化室内空气的窗帘——GUNRID,它将借助光触媒等技术,在织物表层涂上一层能够由光激化的催化剂涂层,并与污染物发生反应,随后可转变为对人体有害的物质。据宜家研究人员介绍,这款产品只需要凭借人造的室内光源即可触发,目前已通过实验室测试,接下来将进行家庭测试,预计将在2020年上市。
宜家的研究成果给国内家居家装企业指出了一条从产品角度去除污染的可能性,但国内却很少出现这一类的产品。据亿欧家居观察,国内家居行业由于过去二十几年增长的速度太快,无论是原材料的环保性、产品生产加工过程中的不稳定性、产品再贴面生产或喷涂过程的标准不统一,还是空间内有害物质释放量等方面,都存在或多或少的问题。甚至可以说,就源头来看,室内环境污染的源头可能就来自工厂生产与再加工过程。
有人说,家居行业当前的发展阶段有点像30年前的家电行业,尽管这个比喻因家居家装更具服务属性而有待进一步商榷,但不可否认的是,家居行业终将会走向巨头林立、行业集中度越来越高的一天。
如果国内家居家装行业再像过去一样野蛮地发展下去,而不是及时将重心回归到家装家居用户最为关注的产品质量达标、健康环保问题,这个行业发展的未来将会越来越落后于一些工业化水平、技术水平、先进制造业发展能力比我们强的国家同行业发展程度。亿欧家居认为,2019年,这个行业将出现新的拐点,会有企业吹响新时代的号角声,它将属于那些真正做到“聚焦用户需求、创造行业价值”的企业。
2019年4月21日,东易日盛发布2018年度财务报告,报告显示,2018年东易日盛实现营业总收入42.03亿元,同比增长16.36%;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2.52亿元,同比增长16.36%。
其中,家装收入36.67亿元,占总营收比重87.24%,同比增加12.91%。精工装表现出色,收入0.80亿元,同比增加533.37%。在获客渠道方面,截止2018年12月31日,公司旗下A6业务共开设直营门店163家,速美业务渠道模式改为“以直营为主”,共开设直营门店48家。
笔者认为,在整体行业景气度下降的大环境下,东易日盛作为老牌上市家装企业,能够取得这样的成绩已经非常不容易。
东易日盛2013--2018年营收和净利润变化
完善配套服务,大力布局整体家装
作为已经成立二十二年的老牌家装企业,近几年东易日盛的企业定位和业务范也在不断发生变化。区别于成立之初以设计、施工和整合产品为主的传统家装模式,东易日盛集团目前的主要定位是给消费者提供专业的整体家装服务,包括家装设计、施工、主材及自产的木作产品配套、软装设计及精装后的家居产品等系列服务。
由此,东易日盛也不断扩大布局范围,进行全方位的品牌运作。目前集团旗下主要品牌有:东易日盛装饰、原创国际设计、速美超级家、睿筑豪宅装饰、东易日盛精装、集艾室内设计、创域家居(关镇铨)、邱德光设计,这些品牌对应着不同的细分市场和细分人群,业务体系基本覆盖了整体家装、家装套餐、定制精装、高端别墅装饰等范围。
除了家装全产业链的配套布局外,东易日盛在经营模式方面也有所创新,包括体验式营销模式、直营连锁模式、特许加盟模式、BBC定制精装模式、劳务分包的施工作业模式。
随着AI、VR等新技术的普及和应用,越来越多的家装企业尝试将新技术嫁接到前端营销环节,家装行业的体验式的营销手段也在逐步丰富。2018年东易日盛加大了技术层面的研发力度,研发包括DIM+数装美居系统、VR体验系统等增强客户体验,运用全方位的体验营销策略,整合多种体验营销渠道,全面覆盖消费者在家装消费方面的感官体验。
在设计、仓储物流、资本等多个层面,东易日盛同样具备优势,多家被投公司的发展超额完成了业绩目标,对上市公司的规模及利润形成了有效支撑。这些优势累计起来,不难发现,“资本+实业”的发展路线已经越来越成熟。
从东易日盛的布局来看,整体家装不仅仅是体现在交付终端给消费者提供完整的家装服务,而是通过资本、全信息系统构架、仓储物流、供应链、落地服务、营销体验等多方面的体系建设,来串联整个产业流程,使整装的交付目标可以保质保量完成。
坚持科技家装的长远定位
东易日盛作为家装行业的领先者,已经成为行业少有的具备规模化竞争优势的企业,尤其是在技术创新应用层面,近几年来一直在技术驱动行业发展方面做大量探索和研发。
例如打造科技家装的全景图,运用数字化、信息化等技术手段联通家装全业务,将实现家装全链条智能化运营管理,研发包括DIM+数装美居系统、VR体验系统等增强客户体验。
在营销获客、转化、设计、供应链管理、工程管控、品质交付等多个层面打造服务闭环,通过新技术的应用积累了自己在技术领域的创新优势,而通过科技创新也是东易日盛董事长陈辉一直以来在行业所倡导的发展方向。在最新的财报中,东易日盛表示,未来还将持续加大对全信息化、互联网化、高技术化转型的战略性投入,为中长期发展奠定基础。
在今年2月份东易日盛上市五周年的庆典上,陈辉也向媒体大众分享了“科技家装”的理念和技术,基于大数据精准获客、AI智能设计及裸眼VR交互体验、DIM+核心技术、信息化管理体系等四大核心板块,构筑家装行业“科技改变生活”的变革。
一系列炫酷的科技词汇看起来和传统的家装企业搭不上边,但是不可否认,目前越来越多的新技术正在被运用到这个看似笨重且土气的行业中来。笔者曾在前文《VR、BIM、3D云设计盛行,家装产业凭借新技术变革追赶潮流前线》中提到,随着大数据、人工智能、AR、VR、3D云设计、BIM等各项创新技术层出不穷,家居家装行业主打技术创新的企业正在如雨后春笋般崛起,一些“前卫”的家居家装企业尝试搭上技术创新的快车,将技术和产业深度结合,降本提效,改变原有的商业模式。
在产业互联网的潮流之下,东易日盛坚持科技家装的定位不变,正是看中了技术赋能的力量,提前布局好传统产业升级的必经之路。
看准趋势提前布局,走在行业转型的前端
2018年家装行业整体大降温,经历了一波跑路和倒闭的大浪淘沙之后,留下来的企业更需要脚踏实地,精耕细作,以应对更加汹涌的转型浪潮,东易日盛加注整体家装和坚持科技家装长远定位的战略,是对行业转型时期的提前布局。
现在的家装行业正在呈现几个明显的趋势,例如一站式整装开始崛起;存量房市场催生的二次装修市场正在焕发活力;随着都市圈的不断扩容,住房及相关支出需求仍持续增长;精装房装修市场空间巨大,家装市场新增长点“定制精装模式”开始落地;客户消费主导意识不断增强,提升客户体验成为家装业务发展新目标;家装市场供应链面临整合,集中度将加快提升……
为更好的实现一站式整体交付,东易日盛落实了较为全面的配套业务,如家具、经贸、易日通供应链、盛可居、设计研究院等。2018年,东易日盛软装业务也正式启动了,一方面从内部硬装向软装拓展,另一方面发展精装后的软装业务,落实全案模式,将设计、工程、产品、软装四位一体衔接落地。
2018年东易日盛精工装业务表现出色,收入0.80亿元,同比增加533.37%。报告显示,东易日盛在精装修方面对装配式和DIM+系统进行了深度开发和研究,完善了住宅、医院、酒店和办公的应用场景开发,初步建立了整套数字化装饰建设体系。
在设计方面,除了加大技术层面的研发,东易日盛也在积极培育设计人才,传播设计文化。2018年东易日盛举办了东易红·创未来首届设计大赛,借此平台挖掘更多优秀设计人才。
在获客渠道方面,截止报告期,东易日盛A6业务共开设直营门店163家,速美业务渠道模式改为“以直营为主”,共开设直营门店48 家……
在整个家装行业面临发展压力的大环境下,东易日盛2018年的市场表现依然稳步增长,家装行业经历了浮躁的发展阶段,越来越多的劣币逐渐被淘汰出局,接下来将逐渐进入有序竞争状态,市场越来越规范,行业集中度有机会得到进一步提升,这对东易日盛来讲是一个有利的信号,东易日盛20多年来积累的各方面能力也逐渐完善,2019年以及未来几年,坚持科技驱动和创新的东易日盛未来可期。
免责声明: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房产新闻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