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末,笔者在业余时间搭了一个汽车模型的乐高,发现了一些有意思的小思考。
搭乐高和产业布局这两点之间,似乎有一些共通性。
我们都知道,家居产业的业态组成分布广泛,生产制造、供应链、家装、后服务平台等均能个成一派。各个板块之间存在一定的门槛,这也导致了行业内能够借助一己之力打通整个产业链条任督二脉的企业屈指可数。每个方面都有一套自己的发展逻辑和节奏,以上种种也造就了家居产业链绵长又复杂的特点。
这和搭乐高有异曲同工之妙,如果把一个成型的乐高作品看作是家居产业的雏形,那么乐高的组成零件就是各种业态形式。首先,一个乐高作品(家居产业),他的零件类型分布(细化分类)繁复,想要让最终的作品成型,操作的重点在于合理编排每一个小零件的位置,这一过程包含由逻辑主导的零件之间的排兵布阵。那么从搭乐高玩具的角度出发,家居产业的想要排兵布阵旗开得胜,完美经营家居产业这份“作品”,实操落点在何处?
笔者拼的乐高作品是一个汽车,复盘整个拼接的过程,我发现,一个作品想要成型,需要从内部明确框架。轮毂要固定到哪里?车门需安放到何处?这些后续细节都是在整体框架明确后才能准确安放的。
把眼光平移到产业上,我们会发现其实所有事物的发展路径都离不开对自身的基层建设。例如,对于家居产业而言,无论你是行业内部的巨头,还是小而美的企业,想要保证后续的长远发展,都应该最先给自己“定调”,明确自己的业务范围并把它做好。
比如,定制这一概念发展到今天,演化出了“全屋定制”这一热门风向,很多定制企业借此转型,力图分得市场红利。但有一点需要明确,抛去定制业务本身对产能的高要求,拓展到全屋无疑意味着在定制的基础上加深游戏的困难程度。
此时,企业如果没有完善的基础,想要打通关属实不易。
这也是众多主打全屋定制业务企业,没有获得良性发展的主要原因。首先,产能评估不充分;其次,对业务链条的复杂程度了解不到位。总结来看,就是在自己还没成长成型的时候,眼高手低的追求热点和概念,结果反而被概念套牢,自困于发展牢笼之中。
我们站在高空视角观察整个家居产业的业态环境会发现,做大的公司往往是明确了基础业务之后,再考虑在原有的背景上拓宽维度,实现锦上添花。这其中不乏发展了十几年的企业,在外界看来,它们好像在十几年里只做了一件事,殊不知这是在不断夯实自身之余将精力聚焦,不贪多、不盲从。在快节奏之中把我实业发展中的慢脚步,因为只有明确自己的底层建筑,才能明晰发展之中“四两拨千斤”的门道。
笔者发现,作品的差异化导致其零件特征的不同,乐高会把存在相同特点的不同零件分类,组成主体结构的零件是一部分,细碎的小配件是一部分。最终形态的差异,决定着零件的分类方向。
我们站在乐高的角度观察这一现象,很容易发现,如此精细化的将成百上千个零件分门别类,会增大企业的后端生产压力,乐高为什么要在前期花费这么多能量,在零件的精细化分布上耗费这么多精力呢?
因为这种设计有一个突出优点,它能让玩家在零件整理归类上省掉很多时间和精力,进而提升玩家的娱乐体验,提高消费者对乐高的满意度。
可见,前期消耗的能量,会在后期用其他形式弥补回来,企业的发展也遵循能量守恒定律。
想一蹴而就,一劳永逸的实现快速发展,无异于孩童学话,可行性不高。
一些成功的家居企业也为这一结论提供了佐证。
宜家为人称道的供应链整个能力,是国内很多家居人想要“取经”的地方。因为宜家经过前期的大量布局,包括建立工厂、仓储管理等,都为后期的领先快跑打下了基础。
现阶段,中国的家居企业为什么没有产生一个“宜家”,笔者认为,面对前期的难题,大家都选择望而却步,在需要投入的地方选择投机取巧,也就意味着在后期的经营上要花费更多的精力填补发展漏洞。
就像电影《无间道》里的那句话:“出来混,早晚是要还的。”家居江湖之所以波云诡谲,不知是不是因为里面充满了不少企业欠下的“发展债”呢?
笔者拼的小汽车有两种形态,一种是赛车形态,一种是轿车形态,针对不同形态的特点,乐高搭配了差别化的轮子,极大的提高了感官体验和乐趣。
这一现象带来了一个小思考,家居企业在发展过程中,也会搭配不同的“轮子”——拓展业务形态。
举个例子,家居企业的体验店会提供咖啡售卖等服务,家居卖场中包含餐饮等打包业务。以上两种的都是对家居行业这辆“车”搭配不同的“轮子”。利用业务形态的拓展来助力主体发展方向,锦上添花之余创造更多的可视化价值。
但其中也有一些企业的“业务大礼包”并没让消费者买账,例如新零售卖场内的无人售卖机器、自动试衣镜等。可见业务拓展也需要遵循商业逻辑。就像乐高的汽车,可以搭配不同的轮子提升消费者的新鲜感,但却不能搭配“房子”这等差异化十分巨大的物品。家居企业在拓展业务的时候,需要明确自身的特点,不能以企业的眼光想当然的去施行,消费者才是衡量的基准线。
不经过仔细布局的业态拓展,最后都会变成拖慢前进速度的大石。今天,喜临门和顾家的恩怨情仇刚刚落幕,有关喜临门拓展影视业务或成为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的讨论长期以来始终甚嚣尘上,这一现象或许值得家居从业者们去衡量和判断。
无论是乐高、家居行业甚至是任何行业,想要在竞争中脱颖而出建立行业认知度,都需要做好一点——服务好需要服务的消费者。我们可以发现,消费者是最客观的投票者,不同赛道上的品牌如何冲到前部,都是消费者的持续性需求为其一路奔跑提供了原动力。商业逻辑里,需求决定发展这一特点是最核心的基础,但不同行业的从业者往往都只追求发展速度,却忘记了在基础上花费精力。一方面,这无疑是浮躁的商业环境里最大通病;另一方面,如果此时选择跳出怪圈去重新审视自己,回归以用户为中心的发展侧重点,就能在浮躁里杀出重围,换句话说,才能赢。
我们期待看到越来越多的企业觉醒。
免责声明: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房产新闻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