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将结束的2021年,中国消费市场有哪些值得关注的趋势?
日前,华泰证券发布了名为《存量经济时代,循环消费享共同富裕》的研究报告(以下简称华泰证券研报)。研报提出,在供需两端共振作用下,二手闲置交易市场蓬勃发展,已在2020年达到万亿规模。其中线上发展势头显著快于线下,二手电商渗透率快速提升;同时,线上反哺线下的融合趋势已经形成。
华泰证券研报分析认为,从当前趋势看提升信任度促进流通效率将是二手电商发展的主脉络;未来C2C和C2B2C模式将共存,且C2B2C模式在高价值领域的优势会进一步凸显,头部综合平台所产生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也会越来越高。
上述研报还指出,以二手电商为代表的循环经济将在未来的社会发展中更好地满足日渐多元化的消费需求,推动不同人群实现消费品质升级,从而助力推进共同富裕目标实现。
闲置商品储备增加,居民消费结构发生变化
华泰证券研报提到,国内经济长期向好带来的闲置商品储备增加,和居民在共同富裕目标下出现的消费结构变化共同催生了循环消费;作为循环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二手经济蓬勃发展,前景广阔。
研报分析认为,推动二手经济快速发展的因素是多方位的,但最根本的还是供给端和需求端的联合共振。
从供给端看,经济快速发展和多年的消费繁荣为二手经济的孕育和发展提供了充足的闲置商品储备。
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我国已完成三次消费升级,这三次升级基本上满足了居民衣食住行的基础物质需求。自2014年之后,我国进入了第四次消费升级,在这一阶段高级需求得到释放,基础需求表现出现分化,一定程度上进入了基础物质消费过剩的时代。
首先是经济总量的快速增长。
从1979年到2010年,我国GDP增速中枢为9.97%、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中枢达10.46%。尽管2011年后由于中美贸易摩擦、产业转型、基数效应以及近两年新冠肺炎疫情等多重因素影响,经济与消费增速均有所下滑,但2011-2020年国内GDP增速中枢依旧达到了6.85%,社零总额增速中枢也保持在8.30%。
这种持续的经济和消费增长使得闲置物品的储备量十分充足。以消费电子为例,CIC报告显示,2020年国内具有使用价值的消费电子流通量就达到了26.2亿部,并且预计2025年将增加到32.2亿部,这就为二手3C市场的发展积聚了足够的潜在势能。
随着经济增速放缓成为新常态,居民出售闲置物品的意愿在加强,前期积累的这些闲置物品储备便会加速二手经济的势能释放。
循环消费升温,年轻人渐成闲置交易主力军
需求端,研报指出国内消费趋势呈现出典型的多层次特征,而非片面的消费升级或者降级;这种多元化的消费结构为共同富裕目标下的二手闲置经济发展提供了需求基础。
根据《2019年中国快消品线上策略人群报告》显示,在综合考量人群的基础属性、消费认知与偏好之后,我国消费人群可分为新锐白领、资深精英、精致妈妈、小镇青年、Gen Z(Z世代)、都市银发、小镇中老年和都市蓝领八大类。
不同人群或者同一人群在不同消费品类上都呈现出了不同的消费特征,复杂和多样化的需求显然无法全部通过新品消费来实现。
比如Z世代所代表的年轻消费群体较为喜欢的“四坑”,不论是JK制服、洛丽塔还是汉服、Cos,这些商品充满着个性化且承载着特定人群的某种特定感情,价格自然不菲,通过二手平台交易闲置商品来满足需求便成为这部分人群的一种消费特征。
从转转集团此前公布的数据看,2021年以来特别是双11期间转转平台“自由市场”的C2C交易中,“四坑”相关的商品租售尤其受到Z世代女性用户的欢迎,注重个性、时尚同时也愿意节俭,成为Z世代群体独特消费观的一个缩影。
与此同时,经济缓增之下更为理性的务实性消费正逐步替代炫耀性消费,居民在注重品质的同时也关注价格。其中,年轻消费群体正成为二手消费的主力军。不论是Mobdata的报告还是凯度资讯和易观的数据均显示,我国二手电商用户主要集中在18-34岁,月收入在1万元以下的白领与学生群体。
这部分人群均对生活品质有一定的追求,但也注重消费性价比,他们更期望用相对更低的价格换取更具品质的生活,二手平台便成为他们实现需求的核心渠道之一。
如QuestMobile的报告显示,头部综合性二手电商已成为高收入人群和Z世代群体交易闲置的最主要选择。在高收入人群中,转转在内的两家综合性二手电商不仅活跃用户规模保持快速增长,活跃渗透率TGI也处于高位。
其中,在对二手交易接受度更高的Z世代群体中,转转App的活跃渗透率TGI达到了153.5;这样的有机增长也为平台未来的长期发展奠定了有力的用户基础。
供需共振,二手电商市场空间广阔
华泰证券研报分析指出,正是在供给和需求双端的共振下,我国二手经济得以快速成长。
前瞻经济学人的数据显示,2018年之后,我国二手闲置市场就进入了相对平稳的增长阶段,2020年在整个二手闲置市场规模达到了十万亿规模下,除二手车和二手房之外的其他品类所占据的规模也已经达到1.04万亿元,同比增长17.8%。。
其中二手电商所代表的线上平台发展迅猛。网经社数据预计,二手电商的交易规模将在2021年增长到4111.7亿元,而交易用户则将达到2.1亿人次。
国际咨询公司弗若斯特沙利文对这一市场的前景预判更为乐观,其预测到2025年左右中国除二手车、二手房之外的闲置物品交易市场规模将有望突破3万亿元,二手电商市场的规模也将同步扩增。
不过,目前我国二手商品交易仍以线下为主,但线上反哺线下的融合已成大势。研报就指出,近几年线上平台的发展显著快于线下。一方面线上交易平台相对更集中、规模优势更明显;另一方面,二手电商通过技术创新使得闲置商品的流通更规范、高效,主动带动传统二手交易、生态伙伴及其他周边产业协同发展。
对消费者而言,传统线下二手交易的痛点依然明显。由于二手商品非标特性,流转链条长,信任成本也高,导致二手商品在流通体系中面临定价体系缺失、流通效率低、服务水平还有待提升等问题。
以深圳华强北为例,目前依然是线下二手3C链条的核心流转中心。虽然华强北近几年的行业集中度有所下降,但仍聚集了大量分散的线下商户;由于没有统一的行业质检和流通、定级标准,作为流通链条的中间环节很难做到高效协同发展和足够的规模效应。
相比之下,线上平台的优势则可以为线下提供赋能。通过技术创新和模式创新,二手电商平台一方面通过流量优势、算法、商品推荐、社区分享、撮合与寄售服务,提高闲置商品的匹配效率;另一方面通过平台担保、信用认证、质检与鉴真、交易标准化与透明化提升二手交易的公平性和信任度。
比如转转集团旗下采货侠平台从2020年开始扎根华强北,深耕产业链,在履约上对手机3C投入重检测和交付服务,并联合直播电商平台制定了二手手机数码直播的流通检测标准,同时推进智能化检测体系,通过价格大数据、AI系统建立起能够对外开放的B2B流通定价能力,提升整体流通效率,打造直播基地等基础设施为线上商户提供了更快捷、广阔的销售渠道以及现代化的运营手段。
B2C业务上,转转集团立足大湾区电子产业经济圈,在全国30个省市开拓建立供应商网点,并通过平台赋能供应商,通过靓商学社连接全国供应商分享企业管理和经营能力,针对行业、市场的动向和变化来改善自身的经营和资源匹配;通过章鱼管家让供应商和合作伙伴实现数字化,建立起更加精细化的运营能力,通过精准供货来提升动销效率。
正是得益于线上优势和头部平台的努力,我国二手闲置市场(不含二手车、房)电商渗透率也已经从2015年的2.2%快速提升至2020年36.0%;而线上平台对线下产业的反哺,也能更好地带动整个产业链加快重塑步伐,获得规范化和规模化发展。
C2C与C2B2C并存,提升效率解决信任是核心
线上、线下快速融合发展的大趋势下,华泰证券研报分析认为二手电商将从传统的C2C模式为主进化为C2C和C2B2C模式共存,未来增加交易信任、减少交易摩擦进而提升流通效率是这一领域发展的主脉络。
就模式来看,C2C交易虽更有利于规模扩张,买卖双方直接连接,交易更加灵活,社交氛围浓厚,因此适合低价、小件、小众圈层兴趣类物品通过共同爱好、共同特征的人群构建关系链促成交易转让,满足长尾交易需求。
但消费者在进行高价值的商品如二手手机交易中,存在评判标准比较复杂且需要物流、售后服务的问题。而C2B2C模式则可以解决这一问题,通过平台介入交易,提供估价、质检、售后等增值服务,以平台的提供的检测与评估服务有效减弱商品的信息不对称,增强买卖双方信任度。
沙利文的调研数据也显示,在过去有过二手交易经验的受访者中,高达71.4%的受访者更偏向选择可以提供自营标准化、履约化服务的闲置物品交易平台。
值得注意的是,C2B2C模式下,平台不仅需要承担了回收商品的成本,而且对供应链和履约能力的要求较高。
因此,华泰证券研报中提到,在二手3C等消费电子品类上,C2B2C平台通过自动化和标准化体系的建设,在规范行业发展的同时也能提升自身市场份额。
就当下国内二手3C市场现状而言,转转集团正通过C2B2C模式建立起市场领先优势。一方面转转集团从供应链发力打造核心竞争力,另一方面则不断做重履约服务体系,如在业内率先推出的针对二手3C的验机服务体系,以及自营二手手机7天无理由退货和一年质保、售后等服务。
在二手商品回收业务上,通过“互联网+”回收模式,利用大数据优势对二手手机进行科学定价,解决定价的标准化问题,使卖家能够卖出的价格能够高于行业平均水平15%-20%,极大提升了流通效率和出售意愿。
总体来看,对比日本和美国的二手市场,中国二手闲置经济的发展时间并不算长,且经济底色更为温和,发展潜力也更大。
在共同富裕这一大目标指引下,以二手电商为代表的循环经济将在未来的社会发展中更好地满足日渐多元化的消费需求,推动不同人群实现消费品质升级;同时在绿色消费和“碳达峰、碳中和”大环境下,市场和用户也会对二手电商予以更多认可,具备核心竞争力的平台不仅自身获得快速发展,也会在助力循环经济发展中贡献更多科技创新力量。
免责声明: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房产新闻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