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重拳出击了!
今日证券日报发表评论:网约车平台们该放弃高利润幻想!
文章指出:
网约车属于准公共服务供给,因为国家允许平台投放网约车加入公共交通行业,占用了稀缺的道路资源,要对公众负有安全责任,那么这些平台的服务价格就理应接受管理,不能以获取高额利润为首要目标。
其中,这个高利润是指平台对司机的抽佣比例——少则25%,多则50%+
对此,股民、网民并不十分卖帐:
“哪个行业赚钱就打压哪个?今天网约车,指不定明天就是外卖、电商”(滴滴盘前下跌超2%)
“我觉得网约车并没有很赚钱,网约车起码比出租便宜,滴滴还在亏钱就是证据……”
似乎大家都说得在理。
带着疑惑,我看了几份特稿和研报,觉得大家好像误会了。
哪个行业赚钱打压哪个?
我认为不是,大家有心的可以读读证券日报的原稿:
一家平台拥有自主定价的大权,至少有以下三个好处:
首先是可以大打价格战,降维打击竞争对手。
笔者了解到,去年有一家出行平台为了切入网约车市场,以低于竞争对手15%的定价吸引乘客下载,同时用融来的巨额资金补贴司机,此举可谓立竿见影。
这家平台在当地仅用了一个月就坐上了市场的头把交椅,逼得竞争对手不得不跟进调整自己的定价策略……
先烧钱圈司机、圈乘客、打击对手,后坐上市场头把交椅……
这怎么都跟互联网公司的“圈羊运动”步骤雷同呀:
1、融资
2、烧钱补贴市场
3、烧钱烧死对手
4、垄断市场
5、任意抬价
国家此举明显更在于反垄断,而非有意打压赚钱行业。
用原稿原话:
这些头部企业想要盈利,恐怕只是分分钟的事。
因为网约车市场受资本影响很大,当市场份额足够大时,平台即可通过改变算法和抽成比例,快速变现。
对乘客而言,他们先是享受了低价,并对平台产生依赖,后期就要承受资本变现带来的压力,比如涨价。
……
平台的合理利润不但来自企业自身的定位,更要求企业通过加强内部管理来降低成本。
正确的竞争姿势是提供高品质、多样化、个性化的服务来吸引更多资金和乘客,而不是价格战和补贴。
从平台、乘客、司机三方长远利益出发,长痛不如短痛,反垄断值得支持!
网约车真的高抽佣吗?
目前,易到用车已率先调整抽佣机制:
抽佣按阶梯模式收费,最低1元,最高5元。
这意味着,易到抽佣比例最高仅5%,远低于市场调整前最高50%的抽佣比例。
当然啰,这仅是易到的抽佣机制,其他平台如何调整还不知道。
但不难想象,未来滴滴的利润来源唯有靠降低成本、拓展新业务来实现。
话又说回来,为何滴滴此前高抽佣还是亏钱?佣金都去哪了?
来自《网约车平台抽成越来越高?真实情况可能和你想的不一样! 》的一份特稿给我们科普:
形成“平台抽成过高”的误解,直接原因是差异化的抽成模式。当高抽成比例的单子曝光后,很容易被误以为这就是固定抽成比例。
也就是消费者容易被带偏:
看到某报道说滴滴抽成最高50%,就会认为滴滴的抽成都是50%。
那特稿有没有骗我们呢?
申万宏源的一份研报告诉我们:
滴滴的盈利模式主要是抽佣,其平均抽佣比例不到20%(不扣除乘客补贴)。
20%的抽佣比例是什么水平?
远低于北京出租车乱象时期——
据介绍,2013年北京的一辆出租车月均运营收入约16300元,单班(一名司机)月缴份子钱为5175元,占运营收入的31.7%。
双班的份子钱为8280元,占运营收入的50.8%。
也就是说,司机收乘客10元车费,其中3到5元是上缴企业的。
即,当年北京出租车全盛时期也要抽佣30-50%。
当然啰,现在说这些都是后话啦。
网约车们未来如何?还是证券日报原稿那句话:
内部降低成本,外部以高品质、多样化、个性化的服务吸引资金和乘客。
目前,滴滴在美股上市,不建议抄底;至于中概互联估值已处于底部,如果有信仰,可择时定投,静待花开。
今天文章分享到这。
本文首发于微信公众号:菜鸟理财。文章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和讯网立场。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请自担。
免责声明: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房产新闻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