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永旺,至今还有很多人称它为吉之岛。
从上世纪90年代进入中国消费者的视野。1995年,吉之岛作为东京三菱银行的客户,在广东省国投牵线下落地刚刚开张的天河城项目。双方共同出资成立广东吉之岛百货有限公司,按65%:35%分配,自此,永旺就以“吉之岛”品牌打入中国内地市场。第二年,伴随天河城开业亮相的吉之岛超市,也成为该品牌中国内地首店。
2013年,吉之岛更名“永旺”。
永旺自1985年在香港、1996年在广州落地以来,目前在中国共经营400多家不同业态的店铺。涵盖从郊外摩尔Mall型购物中心、综合百货超市、食品超市到便利店等不同领域。
说起来,永旺也算中国人的老朋友了。遥想当年,环环还在广州的时候,吉之岛就是去天河城时的一个必定打卡的店,与当下的网红店具有一样的江湖地位。
不过,虽然多年布局中国,这家在日本风生水起的企业,在中国的业务却一直差强人意。搜索一下,永旺内地业务一直起伏不定。
从这些过往新闻中可以看出,永旺进入中国内地以来,直到2012年才首次超越香港。但在2014年就又亏损了1.25亿港元,而在2015年,亏损达1.6亿元,并因此换帅。
今年3月20日,永旺发布2018年业绩公告。2018年,永旺集团的总收益为96.76亿港元,创历史新高,不过,永旺于中国内地依然亏损5980万港元。公告显示,这是永旺连续两年在内地亏损。
为什么布局中国多年,永旺至今仍然水土不服呢?
永旺撤旧店,败于“小而精”模式
“5月31日最后一日,永旺挥别天银。”继2017年从广州中环广场店撤场后,近日永旺在广州再次抛出了一份“撤场公告”。此次撤场的主角是开业七年的永旺天银店。
永旺天银店2012年11月正式进驻东圃天银大厦,面积3700平米,是进驻广州东部这一区域板块的首个大型连锁超市品牌,也是永旺以SM(食品超市)业态在广州开设的第四家店。
撤店之际,在店里的各个角落,贴满了“挥别”的标语,商品也纷纷打折清货,场内部分食品场也被清空摆放清货服装。作为东圃唯一一家大卖场,此次撤场街坊对其依依不舍。
其实,这已不是永旺首次撤店。2017年,永旺先后关闭了东莞花园广场店和广州中环广场店;2018年,永旺撤掉深圳海岸城十年老店。
不过业界同行普遍将永旺的关门结业归结为高租金、电商、新零售三方夹击。不少城市特别是北上广深一线城市出现超市百货“关店”现象,物业租金过高是重要原因之一,还有不断升高的人力成本亦在侵蚀着本就不高的利润。购物中心对于高坪效的追求,更倾向于选择“小而精”的店铺。
比如说,曾为福田COCOPark主力店的永旺超市,布局在商场负一层,总营业面积达到8492平米。在其撤出后,商场便把这8000多平米分割成多个店铺,引进超市、餐饮、时尚零售等业态近20个品牌,大大提升了原永旺区域面积使用率与单位坪效,租金收入大幅提升。
永旺开新店,下沉二三线城市?
就在永旺天银店撤店的同一天,佛山顺德大信店开业。
因此,5月31号对于永旺可真是个神奇的日子,?一边是悲情无助地谢幕,一边是另起炉灶的复活。
进与退之间,永旺出于怎样的考虑?
有业内人士称,一线城市除了精品超市,其他传统超市都要转移到市郊,这是发达国家商业的现状以及超市业态的必然规律。传统超市必须自我革命,在市场日益变化的时代,坚持守旧的经营方式只会被市场所抛弃。
用时下最火的一句话形容商业地产的变迁:时代是出卷人,开发商和品牌商是答卷人,消费者是阅卷人。
对于永旺下沉二三线城市,有专家则认为,除了永旺整体的战略发展需要外,也反映出永旺对市场的敏锐度不够。永旺优质的商品和服务完整的继承了日本企业的优秀理念。但同样也传承了日式企业在发展过程中的“保守态度”,沿用老旧的模式经营,对中国市场多变的情况反应速度较慢,这也是房地产开发商不再与其续约的原因之一。
多赚9倍的小目标,注重体验度能否实现?
对于内地亏损,永旺解释这是由于新店处于投资期,加上中国内地竞争激烈导致毛利率下降。至于香港业绩,则得益于积极调整商品组合和改善供应链管理,特别是新业态店AEON STYLE带来的“合乎预期的贡献”。
永旺于是便想把AEON STYLE模式(永旺梦乐城)引入内地更多地方。与普通门店按食品、服装等分类不同,AEON STYLE用生活模式规划各楼层主题,并提供更多的专业线产品,也更注重在体验和服务上的创新,如提供休息区,冷冻储物柜等。在香港,AEON STYLE的一大卖点是引入了许多日本品牌和店铺,内地则是扩大餐饮、美容与儿童区域、引入日式与健康产品。
永旺集团在全球13个国家有超过200家永旺梦乐城。目前中国区大多数可见的永旺基本为超市,梦乐城作为永旺集团最具核心竞争力的板块,选址面积一般在15—20万平方米之间。
截止2018年11月,永旺梦乐城在中国已开业购物中心共有19家,今年还将再开业两家购物中心,除了6月开业的常熟永旺梦乐城外,还有山东青岛的永旺梦乐城青岛西海岸新区项目。届时,永旺梦乐城中国开业购物中心将达到21家。
比起那份2018年的业绩公告,5月23日永旺发布的2019财年(截至2020年2月)预测则传递出更多信息:
预计华业务营业利润将增至上财年的9倍,达到130亿日元左右,折合约8.17亿元人民币。
近年来,随着中国市场新零售趋势在不断升级,电商、生鲜平台、新零售等新业态的崛起扩张,都在给传统百货行业造成了不小的压力。韩国乐天、英国马莎百货即因水土不服退出中国市场。
消费者研究公司iResearch Global最新报告显示,2018年天猫和京东的电商业务已经占据了中国市场81.9%份额。外国巨头们在中国内地的发展面临空前挑战,“水土不服”成为阻碍其在华发展的“通病”。
对于永旺来说,其选址一般在核心城区的购物中心,比如天河城,租金成本也是一笔不小的开支。永旺方面,对于中国房地产市场的租金一直颇多怨言,在2013年的财报中,永旺就曾表示,中国业务下滑主要是由于国内经济增长持续放缓,新店销售低于预期,员工成本、物业租金及其他行政费用的不断增加。
而在这样的主流商圈内,永旺的产品却多是普通商品,很难匹配中国内地不断增加的高端需求。换言之,永旺的择址观存在和产品之间存在天然的断层。而从另一个层面来看,核心商圈能提供数万平方米购物空间的可选择之地并不是手到擒来,这就给永旺的择址观设置了又一重障碍。
近年来,本土百货及超市业态发展迅猛,与之相比,永旺的货品款式、数量不具备竞争力。特别是本土超市专注一方,采购额可以达到百亿元以上,而全国布局的永旺,聚焦某一地区的采购额根本与之不在一个量级。也就是说,供应链议价能力上的差异直接早就了价格上不具备竞争力。而同沃尔玛和家乐福这些外资巨头相比,永旺则在进入北方市场的时间上失了先机。
那么,对于实现其多赚9倍的小目标,永旺方面是如何考虑的?
永旺董事总经理羽生有希是这么说的:“我们不做商业地产。永旺是做纯商业,整个购物中心是零售的综合体,涵盖了吃住玩乐,不是地产概念,不是为了卖出去,而是当做零售店铺在经营。更重要的是永旺不是纯粹的销售,更关注体验。”
不过,这个受命于危难之际,于2014年3月底履永旺中国区董事长总裁的“少壮派”掌门人已于5月16日辞任。恐怕其所倡导的“体验”能否顺利推行就得先打个问号了。
免责声明: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房产新闻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