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上方蓝色字体,关注我们吧。
未与南京相逢之时,想象之中便已有了样子,她既有江南水乡独有的温柔,又有着现代都市成熟的气质。就如同未曾蒙面的南京潘西,温柔的外表下是一幅藏不住的洒脱。
与南京相识之后,随性才是“真面目”,犹如南京的汉子一般,既可以与你茶话林间闻鸟声,也可以与你把酒言欢到天明。完全忽略自己是拥有六朝文化底蕴的古城,肆意宣泄着自己的不羁。
诚然,令人心驰神往的南京,满足所有人的口味。
喜静的人会崇拜他厚重的历史和忧郁的气质。好动的人也会因为它浓烈的现代气息,慕名而来。
就像那古老的明城墙一般,穿过无尽岁月,却似乎一直生活在旧时的金陵。
视频制作:H
南京的明城墙逾越百年,在一次次毁灭中涅槃。
设计者没有循规蹈矩地按照中国传统的四方城模式来建造一条中规中矩的城墙,相反,明城墙依山傍水而建,以山为障,以水护城,天人合一中匠心独具。
《明史·太祖本纪》对于朱元璋长相的描述是:姿貌雄杰,奇骨贯顶。明城墙看上去曲折蜿蜒,实际内藏规则。如果把明城墙连起来看,就会发现原来是一张人脸,那便是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的“盛世侧颜”。
玄武湖做眼睛,清澈明亮。紫金山龙脖做鼻子,挺拔巍峨。明故宫是嘴,号令天下。南京大学是耳朵,博学广知。狮子山是帽子,威严庄重。
然而当它们组合起来时,就......
很独特。
在紫金山龙脖子城墙这段,每逢大雨总会有大量的雨水从城墙的缝隙中喷涌而出,在南京这叫做“龙吐水”。
凡是暴雨天气,都会出现独特的“龙吐水”现象,颇为壮观。事实上这从侧面体现了古人高超的建筑艺术,是有意为之的匠心独运,确保了几百年来城墙排水顺畅,屹立不倒。
这样的操作简直惊为天人,在保证了排水的同时,创造了一个如此壮观的景色,不得不佩服古人的智慧。
前人栽树后人乘凉,如今的人们在赏景与排水的同时多了一项功能,那就是洗车。每每大雨倾盆,这里变成了一个免费的洗车场,真可谓是把“龙吐水”发挥到了极致。
据史料记载,明朝修建南京城墙时,动用了当时明朝一百五十二个州县共28万民工,约3.5亿块城砖,耗时27年才完成。
南京城墙包括了宫城、皇城、京城、外郭四重城墙,目前完整保存的还有20多公里长。据悉,明朝对城墙建筑用砖要求十分严格,城砖上要刻上烧制者姓名,以便发生建筑质量问题时可以追责。
所谓:石城十仞,汤池百步,带甲十万。
城墙的存在本就是为了抵御外敌,守卫国家安全。早在明王朝建立前,当朱元璋攻克徽州后,一个名叫朱升的隐士便告诉他应该“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朱元璋采纳了这些建议,于是便修筑了固落金汤且睥睨百年的明城墙。
那时候的南京唤作金陵。
秦淮河上,画舫如织,船中不时传来婉转的歌声,动人心魄。那时候的金陵繁华到有了夜市,在人来人往的市井中,不只是有高悬幌子招除顾客的酒家,夜铺,还有手提肩挑的小贩,夜空中回响着卖糖的悠悠萧声。
正因为明城墙存在,所以那时候的人们安居乐业,休养生息,在一代又一代的皇帝的统治下慢慢形成了这个城市独有的文化底蕴。
再后来,时间过了很久很久,久到朝代更迭,久到死亡与新生交替过了几回,久到悲剧与感动轮番上演了几遍。
如今,科技发达,旧时的王谢家已变成了一幢幢高楼大厦,那个在桥头打油纸伞的姑娘,也变成了穿着校服骑自行车上学的女孩,那个俯瞰整个大明的皇帝连带着他的金銮殿一起消失在了历史的长河中。
我们在国家政策的带领下实现了一个又一个GDP的增长,当一切看起来都与过去无关的时候,只有那明城墙静静的环抱着那时的金陵,此刻的南京。
只是,在现代人的身影中似乎还能寻到当时的样子,比如老门东的小巷子里那一碗喷香的柴火馄饨,比如那亲切而又熟悉的金陵话,比如那历久弥新的秦淮河,和它护卫着的明城墙。
深夜的酒总是不如清晨的粥,在老城南的凌晨时分,总是有人用食物的香味填满寒冷的巷子。
生活在这里,清晨起来最美不过就是能喝上一碗柴火馄饨。仿佛约定俗成一般,喝了南京的馄饨,就算是半个南京人了。
在南京,从来不缺用脚步来丈量城市的人,戴着耳机,在郁郁葱葱的城墙之下跑步,来来往往总会有几个同好跟你点头示意。
当你停下脚步坐在长椅上看着风景的时候,又总会有热情的南京老人,过来跟你打招呼,侃大山,像是一个熟悉的老友一般。
清晨的南京从来不缺热闹的烟火气。
白天的南京,充斥着强烈的城市气息,匆忙上班的行人,车水马龙的街道,还有那拥挤到让你欲哭无泪的地铁。
这一切,把白天的南京填的满满当当。
当夜色降临,这座城市里的人则分成了三种面貌,有的下了班回家宅到睡觉,有成群结队出去逍遥,还有的继续奋斗直到下一个晨曦。
形形色色的人,交相辉映的灯光,改变了这座极富历史气息的六朝古都。
如今的明城墙仍然存在,像一个超脱生死的永生者一般记录着朝代更迭,任凭多少楼台烟雨中,它依然独钓孤舟。
————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这可能是一家最有温度的地产媒体
想看更多文章,请扫码关注我们 ↓
免责声明: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房产新闻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