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商报首席记者孙科 记者 王乔琪 陈朋冲
你会在哪座城市定居?对于这个问题,城市研究学者理查德·佛洛里达曾在《你属哪座城?》中给出过一个答案:资金总是流向回报最高的地方,人才总是流向最有机会的地方。
在老龄化将至,人口红利慢慢消失的当下,郑州开始进入“千万人口俱乐部”,给我们未来的生活会带来什么影响?当京、沪等人口超2000万的大城市已经开始控制人口增长,设定常住人口上限,这对于向超大城市靠拢的郑州有何警示意义?
人口破千万会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什么影响?
在中国(河南)创新发展研究院院长喻新安看来,人口多不一定好,但是人口多势必会带来产业集聚、城市总体功能提升、科教事业进一步发展。
喻新安表示,成为超大城市,就要求城市的综合承载能力要提高,这其中就包括水、电、交通、绿地等建设同步跟上。对市民而言,超大城市的身份对就业、享受大城市的红利都将带来利好,“比如,你是超大城市,就会吸引大品牌、大企业的入驻,促进郑州的国际化。”
喻新安还提到,超大城市还会带来消费层次的提升,一大批国际名店都在郑州入驻,市民就不用去国外买东西了。随着城市规模的扩大,未来,使领馆也会越来越多地设立在郑州,给办理签证、旅游带来更多方便。
另外,交通方面也会有很大的影响,随着人口的增多,绿色交通、轨道交通势必会成为人们主要的出行方式,这对提升城市环境质量、缓解交通堵塞,都有一定的推动作用。
人口增多带来的“大城市病”,郑州将如何应对?
在不少人的观念里,人一多,首先会想到一些“大城市病”。
中国行政体制改革研究会副会长、国家行政学院教授汪玉凯表示,“大城市病”在所难免,而究其背后的原因,不光因为外来人口进入,也跟城市规划的欠缺有着直接联系。
“人口增加,会对交通、住房等提出新的要求,这也促使城市地铁、房产等发展,但是有机遇,就会有挑战。”汪玉凯说,“大城市病”会倒逼着政府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需求,促使城市基础设施趋于完善,城市建设向精细化方向发展。
在武汉理工大学经济学院教授陈为看来,人口大量进入还给城市环境、治安带来压力和潜在隐患,“人口破千万也意味着城市环境管理的难度随之增加。”陈为说。
那么,如何破解“大城市病”?
汪玉凯介绍,从城市空间和结构规划的顶层设计,到养老、医疗、教育甚至垃圾处理等,都需要“像绣花一样精细”,改变过去的粗放式发展,避免简单“摊大饼”。
陈为也表示,这给城市管理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倒逼着政府服务更专业、文化更多样,城市更具包容性。
“跻身‘千万人口俱乐部’,对一个城市来说有许多优势,但同时,也要有一些清醒的认识。”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研究员梅新育介绍,随着人口短时间大量进入,会形成强集聚效应,会让周边城市更多的资本、人才流入。如果超大城市对周边城市的带动作用不明显,那就难免形成“抽脂”效应,反而影响周边城市的发展。
此外,随着城市人口的大发展,制造业等企业的用地成本增加,居民生活成本提高,一些企业将转而迁徙,这些也都需要城市的政策制定者多考虑。
人口破千万后,郑州该如何打好这张牌?
1
“千万人口俱乐部”扩容,区域发展竞争将激烈
汪玉凯说,近年来,高铁、互联网缩短了城市之间的距离,这让“新一线”城市迎来了“换道超车”的机会。
人口体量相近,又都在国家中心城市的序列,郑州与西安、武汉在“换道超车”、争夺国家层面政策支持的过程中,难免存在竞争关系。
以长三角区域为例,这样的竞争局面导致了不同城市之间出现产业重复、产能过剩等局面,各类资源也是趋于分散、重复建设、利用效率不高。在陈为看来,这些都是区域发展需要面对的现实问题。
那么,如何破解这一难题?
陈为表示,城市区域在发展竞争中,一方面要保持自主性和积极性,城市各有千秋,发展各有特色和侧重;另一方面也要考虑国家发展“一盘棋”,加强区域之间的合作。他还建议,城市发展的目标也要放得更加长远。
2
需要把更多精力放在如何提高人口质量和素质上
河南商报记者注意到,很多人存在这样的疑问:人口红利渐渐削弱,“千万人口俱乐部”的意义是否会打折扣?
对此,喻新安表示,传统的人口红利指的是劳动力资源充裕,劳动力成本低廉,这在很多城市都存在,但达到千万级别的量级后,郑州成为超大城市,人口红利会更加显著。
梅新育也称,不用太过担心,“很多同量级的城市都存在这个问题,还是需要把更多精力放在如何提高人口质量和素质上。”
河南省社会科学院城市与环境研究所所长、研究员王建国表示,郑州人口破千万,对城市发展没什么特别大的影响。他称,郑州2017年的常住人口到达了988万,一年后,无非是又多了十几万,没有什么实质区别,真正能产生影响的,关键还是要看城区人口的数量。
王建国还表示,人口破千万还要看人口的结构比例,其次,还要看人才结构的比例,如果郑州吸引的都是进城务工人员,而不是高端人才,意义就不会大。此外,郑州的常住人口中,有很大一部分是非户籍常住人口,没有城市户籍,是会流动的。
与王建国观点相类似的还有梅新育,在他看来,更重要的是看主城区的人口数量,这更能直观反映城市发展水平。
免责声明: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房产新闻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