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达峰”“碳中和”无疑是今年中国最大的经济热点之一。作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重要途径——绿色金融如何高质量发展备受各界关注。
5月21日,平安智慧城市“科技赋能助力碳达峰、碳中和暨环强险服务平台研讨会”将在深圳平安金融中心举行,来自国家气候战略中心、深圳生态环境局、深圳银保监会、清华大学、南方科技大学、太平洋保险、平安产险等各界嘉宾将围绕如何充分发挥科技、保险在生态环保领域的社会管理功能,运用市场手段构建生态环境风险防控体系,保障公众健康和生态环境安全等话题,解读新政策趋势,分析市场特点及行业焦点,分享创新业务模式与经营理念。
大力发展绿色金融,是推动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选择,也是实现绿色复苏的重要手段。3月1日,我国首部绿色金融法律法规《深圳经济特区绿色金融条例》(以下简称《绿金条例》)正式实施,明确指出要开展环境污染强制责任险(简称环强险)等绿色保险业务,通过金融市场的力量来增强对绿色发展的支持,加快推动绿色低碳发展。
深圳市生态环境局在今年2月也发布了关于公开征求《深圳市环境污染强制责任保险实施办法(征求意见稿)》意见的通告,明确指出要充分发挥保险在生态环境保护领域的社会管理功能,运用市场手段构建生态环境风险防控体系,保障公众健康和生态环境安全。
从全球环境责任保险的发展历程来看,强制保险已成为各国普遍采用的一种模式,是一种必然的发展趋势。在绿色金融领域,环强险的进一步推广应用已经势在必行。
事实上,在环强险之前,我国早在2006年已明确提出开展环责险试点,即环境污染责任险。但在现有的制度和规范体系下,环责险一直面临投保难、负责难、赔偿难等困境,企业获得感偏低,投保积极性也不高。以深圳为例,深圳市第二次污染源普查显示深圳有9.7万家污染源,购买环责险企业仅占比1%。因此,在2013年的《关于开展强制性环境责任保险试点工作的指导意见》以及2018年审议并通过的《环境污染强制责任保险管理办法(草案)》中,开始试行在部分领域采取强制投保的方式。
目前,全国31个省(区、市)均已开展环强险试点,中国平安、太平洋保险、中国人保等企业也积极推动环强险的商业化进程。平安智慧城市智慧环保事业部就从保前、保中、保后三个环节设计深圳智慧环强险SaaS化平台服务方案,推出智慧环强险服务平台。
针对过去环责险投保产品单一,企业享受服务少,获得感低,没有得到良好反馈等问题,智慧环强险服务平台引入了更多的商业主体和服务。基于多方共赢的设计理念,智慧环强险服务平台能够让投保企业、保险公司、监管部门,甚至是第三方服务企业(如环保管家等)都能在统一的平台体系内清楚地看到自家参与其中的价值,从而形成一个可持续的良性闭环。
对于投保公司来说,在平台的帮助下接入了在线监测设备,有了精准的数据反馈,便能清晰地看到生产流程上各个环节是否存在环境风险问题,及时反馈、予以排查处理,提高环境风险管理能力,在降低企业环境保护处理成本、降低环境污染事故发生风险的同时,大幅提升企业的环境处理合规性以及整体环境风险防范意识。
对于保险公司和监管部门而言,通过数据支持,则可以构建起区域风险隐患地图等深度价值应用,便能对当地企业、甚至整个区域的环境风险形成一个准确的认知,进而更有针对性地对企业环保工作进行管理或提出优化建议。保险公司可以通过平台实现智慧化数据管理,精准掌握企业环境风险,提前采取预防措施,降低出险概率,提升用户满意度及粘性。监管部门则可以通过平台实现环强险产品统一定价、数据智慧管理,打造全国环强险试点标杆。
免责声明: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房产新闻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