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
您的位置:中国房产新闻网 > 资讯中心 > 行业动态 > >

香港房地产泡沫破裂导地产新闻致行业财富发生巨大位移

新闻来源:网易  2018-03-17 00:35

  资金是决定开发商生存的命脉,银行信贷资金又是重中之重。实际上这轮信贷紧缩并不会针对所有开发商,央企、国企和规模较大的民企依然还会是银行的座上宾,并且资金成本可以最低至3%左右。

  危机过后,银行界重新调整投资策略,大幅收缩对房地产业的贷款,并加紧追讨欠款,地产发展商在筹措资金方面立即遭遇极大困难,许多冒进的地产商甚至因资金周转不灵而倒闭。

  二是人口激增。上世纪60年代初,香港人口急增至300万人,市民收入开始提高,尤其是专业人士的收入激增,刺激了他们对自置住房的需求;

  时间得从上世纪50年代说起。朝鲜战争爆发后,香港市场的资金富余到了空前绝后的地步,这为后来地产危机的最终爆发埋下了祸根。

  当时,促发回升的因素有多个:

  4月,恒生银行再次遭遇挤提。当时,大批市民争相拥到恒生总行提款。4月5日一天,恒生失去了8000万元存款,到4月上旬共丧失存款约2亿元。结果,恒生为挽救危局,被迫将51%股权授予汇丰,才最终平息风潮。

  我们的土地批租制学自香港,香港房地产市场运行的根本逻辑,比之其他市场经济国家,对内地市场而言更具有借鉴意义。

  这不仅仅是银行常规按揭贷款和开发贷还在不断收紧,资本市场公司债发行基本停止,甚至连私募这条偏门都要堵死。收缩手段之决绝,态度之雷霆,让人叹为观止。

  不过,最后廖氏还是被迫将所持物业拍卖,这次风潮令廖宝珊精神大受打击,不久即因脑溢血病逝。

  尽管同宗同源,内地的房地产泡沫发展形态基本克隆了香港路径,但经过近20年走到今天,我们庆幸还从未发生过一场真正的危机,市场节奏一直被成功操纵,纵然银行业一直将房地产贷款认定是最优质的资产,但也从未被放纵到出现极端风险的情况。

  从1954年开始,香港商业旺区的地价开始暴涨,有的甚至一年间上涨一倍以上;1955年,地价继续上涨,以尖沙咀商业区较佳地段为例,一年间又从每方尺售价130元上涨到190元—200元,升幅达45%—50%;到了1956年,地产市场进入高峰期,上述地段从每方尺200元又急升至250元;到1957年,繁盛商业区地价仍继续上涨,但涨幅已大大放缓。

  这时期,地产商的投资资金主要有两大来源,一是运用自有资金,主要是一些大地产置业公司、大富豪、大炒家等,其实他们也多是找银行作靠山;二是向银行、银号按揭贷款,主要是中等规模的置业公司,向中小型华资银行、银号借贷,在地产繁盛期按揭贷款可达到物业地皮市值的六七成。这样,地产按揭贷款逐渐成为银行业的一项重要业务。

  1962年,港府对1955年的建筑条件作出修订,主要规定了各种用途的土地的地积比率(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容积率),新条例下的楼宇建筑面积要比之前减少20%左右。不过,这个条例在执行上有个缓冲期,容许到1966年1月1日才正式实施。

免责声明: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房产新闻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最新资讯

滚动播报

更多